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年鉴编纂 >> 正文

控制非部门主要职能信息资料的体会

 【发布日期:2020-12-24】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名山区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胡启瑜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你们好!我受名山区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安排,就近年《雅安市名山区年鉴》(以下简称《名山年鉴》)编纂中控制非部门主要职能信息资料的体会向大家汇报。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区(县)地方综合年鉴是记载、汇辑本区(县)在上一年度内发生的自然、社会变化的重要信息,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编纂中多采用分类编辑法、条目式结构。条目式结构中,条目是容纳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形势,可以说是综合年鉴的“灵魂”。年鉴主体百科资料主要是党委政府各职能的展示,因此年鉴稿件中各职能部门条目的编写情况是决定年鉴主体内容质量的关键因素。

组稿中,各部门为了充分展示本单位本部门业绩,把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的罗列出来,部门(行业)整体情况和主要职能职责反而没有重点记载,严重影响年鉴条目质量。因此本人认为控制参编单位稿件中的非主要职能信息资料是提高年鉴条目编写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而这个控制是贯穿于年鉴编纂的整个过程。

一、确认一个主体,站好记述角度,理顺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主线。

年鉴是政府公报的特殊形势。形式上由区委、区政府主办,行使政府职能,以党委政府名义将其信息昭告于世;各部门组稿内容经单位法定负责人签名审定,终稿由区(县)党委政府负责人签名而发稿,赋予年鉴内容上也具有政府行为。决定其政府公报的权威性。

作为公报,主体就只能有一个,决不允许多个主体同时存在,并且相同内容原则上只能集中于一条信息发布,否则就是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有了这个认识,面对各组稿单位呈报的长篇大幅简单重复的资料时,统稿人员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进行删除、合并,统一到一个主体,形成一条主线。2015年,《名山年鉴》在条目【机构】中把区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其下,明确划定职能职责,让每篇稿件能顺理成章记载其职能职责范围内主要职能工作,主动剔除非主要职能工作信息。如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分目中,条目【机构】如是记述“区委设立宣传部,负责区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城乡环境管理”分目中,条目【机构】如是记述“区政府设立城乡环境管理局,负责城乡容貌、城乡卫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都是从区委政府这个主体出发,而不是以部门为主体。

二、设纲立目,锁定部门主要职能信息,控制非主要职能信息资料。

纲目是统稿人员的组稿思路,也是一本书的线索和灵魂。年鉴组稿启动阶段,为让各组稿单位明确组稿任务,通常都会制订方案、设立纲目。一个好的纲目,应该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注重突出部门(行业)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趋势,这样编纂的年鉴才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年鉴。本着这个思维,近年《名山年鉴》编纂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突出部门特色、行业特色,淡化非部门主要职能信息。

志书是社会百科全书,年鉴是志书的特殊形势。不管机构如何改革,社会管理、社会事业分类基本不变。所以我们在年鉴资料编排中要统一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线,理顺社会职能关系,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编排年鉴内容。比如2009年大部制改革,名山县把原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合并为农业局。但《名山年鉴》2015年设立“农业生产”类目,下列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三个分目,仍然要求农业局分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管理三大块单独成稿,而不是以单位部门的划分来组合稿件。这样择分稿件一方面让读者能按常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轻松找到相关信息,不至于给读者以缺项的感觉。另一方面让组稿单位能找准主要职能工作板块,避免漏记。因为各单位主要(基本)职能工作,每年都在按常规开展,组稿人员为了写出新意,容易重写阶段性新工作,如学习类、宣传类、示范性工作,从而忽视基本职能工作。这样的稿子到我们统稿人员手中无法筛选出实质内容,甚至连一个行业的基本情况都无法体现。所以突出记载部门特色、行业特色职能信息是控制部门非主要职能信息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突出时代特色,集中记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记载年度内特色信息,留住社会发展的魂。

政府职能的设置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转变,年鉴编纂要体现时代特色就要集中记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事物,一开始多数可能是尝试性的、阶段性的工作,无明显工作成效,很不容易得到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作为年鉴组稿设计人员,如果敏感到这些新事物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就应该采取措施定向收集相关资料,避免遗漏。

对于新的重大形势,内容充足的,应当单独设立栏目列于整个年鉴纲目之前,以引起相关组稿单位重视。如,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群众关注,到2014年已经纳入地方行政领导移交清单中。在此形势下,《名山年鉴》2015年开始设立“生态文明建设”栏目,2018年更名“自然生态文明”,设“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2个类目,不仅包括“环境保护”“城乡环境管理”“气象资源”等分目,还把农业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林业生态资源保护、水利资源保护、资源节约(发改局)、节能减排(经信局)等条目都集中编排其下,让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全区(县)环境资源清单按年度明明白白的集中向社会公报。

对于不能自成一栏,可以单独设立分目或者条目。如《名山年鉴》2011年设立“主要房地产项目”分目于城建旅游类目下;2012年,设立“投资融资”分目于“金融”类目下,设立“流通物流企业”分目于“商务流通”类目下。充分体现当时新兴的房地产业、融资企业、快递物流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变化,体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特征,即年鉴的年度特色,还可以让后人在研究中联系上当时的时代背景。2017年名山区开展的“茶叶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是名山茶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必然的趋势,虽然此项工作在2017年末才启动,但在2018年的《名山年鉴》中,对于牵头此项工作的11个职能部门都追加此条目,一是固化职能,二是引起组稿单位重视来年资料的收集。

(三)紧随社会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选题立目,准确定位职能信息,把住社会发展的脉络。

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讲话中关心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作为区县一级综合年鉴,是记录中国最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年鉴,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影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最明显、最集中的政策应该就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水平。我国的“全民养老”和“全面小康”从一开始的受到全世界的质疑,到现在得到全世界点赞。基层广大群众从缺衣少食的年代到“9-12年义务教育”“全民医保”“全民养老”“全面小康”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年鉴理当重点突出记载“社会保障”“社会救助”。

《名山年鉴》2015年开始,按公共管理研究分类,在社会栏目下,分设“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事业”4个分目,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内容的条目升格为分目,突出社会职能的转变。如人社局的稿件拆为:人力资源管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2017年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合并,体现在2018年鉴中)、就业促进、劳动保障6个分目,分别列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类目中。民政局稿件拆分为:社会事务管理、民政救助、慈善救助、残疾人救助4个分目,分别列入社会管理和社会救助类目中。将红十字会稿件更名为:人道主义救助,列于社会救助分目下。这样明确按职能定位的类目、分目标题,所有与标题不一致的内容放在里面都很明显是多余的,极易控制非部门主要职能信息资料的收录。

(四)突出地方特色,将地方特色性工作条目升格单独记载。

名山是产茶圣地,2000-2005年,名山茶园面积从4万余亩发展到23万余亩,产量从6210吨增至17117.6吨,产值从8611.93万元增至34493.2万元。茶产业已经成为名山主要产业,名山年鉴从2005年将原“茶叶生产”的条目升级为农业类目下一个分目,连年设定【茶园管理】、【基地建设】、【茶业科研】、【品牌打造】等条目,全方位详细记载整个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为后期茶产业深入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至201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8万余亩,产量增至39837吨,产值96766万元,产量和产值增幅放缓,发展到量的瓶颈期,急需转型升级。2014年,名山区委政府借力灾后重建政策,大力发展乡村茶文化旅游,振兴乡村经济,提出茶旅融合发展思路,职能分工涉及农业、林业、旅游、国土、城建、交通等十多个部门,而且受到中央省市领导多次关注,给当地茶产业、旅游业带来发展新机,成效明显。名山年鉴2015年、2016年在全区概况中设立【茶旅融合】专条记载,2017年设立专记“茶旅融合”。既突出全区重点中心工作,又整合多个部门似是而非的主要或非主要职能工作;既规避内容要么重复要么遗漏的风险,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三、分类归并,力求做到条目精练但重点和特色工作不重不漏。

(一)对于【脱贫攻坚】、【灾后重建】等普遍参与、但有多个职能部门牵头的区委政府阶段性重点工作条目,按职能职责的分工,分类到相关职能部门记载。其他一般参与部门,有特殊措施成效的归并到相关职能部门下记载,否则不予以记载。如《名山年鉴》2018年,对于脱贫攻坚工作,不在职能部门简单而普遍设立【脱贫攻坚】条目记述,而是按职能职责分工在教育、交通运输、电力等19个相关行业部门内分别设置【教育脱贫】、【交通脱贫】、【电力脱贫】等条目详细记载。对于部门联乡帮村中的脱贫攻坚工作,统一到“脱贫攻坚”分目中陈述。让组稿人员更能准确把握要求、记述重点内容,让读者更能一目了然地摄取信息。

(二)对于【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等由区委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各参与单位统一进度、统一步调、统一要求的工作条目,统一到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下记述,普通参与部门完全不予以记载,但对个别单位有特殊的措施、方法、成效的,罗列到职能部门工作中记载。如在【十九大学习宣传教育】中,政法部门组织演讲比赛,社区组织“喜迎十九大文艺活动”则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该条目下一一进行详细记载。如果分单位分部门进行记述,一方面多数部门措施方法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分目下,其主要职能工作,要么无充实的内容记载,要么内容重复。所以有必要坚持集中记载。

(三)对于【部门志书编纂】、【部门档案管理】等虽然算不上单位部门主要职能工作条目,但对于保证部门职能工作开展起重要支撑作用,是单位部门长期性保障工作条目,却又发展极不平衡的。根据实际情况,有实质工作进度时可以单独列条记述,适时记录史实,纵向上有阶段性的特点,横向上体现部门工作特色。否则不予以列条记述。

四、存在的问题

年鉴是地方百科全书,集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于一体,任何一方面知识的缺位都有可能在改稿、审稿中造成历史的错误。鄙人虽然独自统稿4年,仍惶恐不安。主要原因是:

(一)来稿资料参差不齐。为控制来稿质量,方志办每年都以政府名义下发方案、详列各单位条目、培训撰写方法、反复联系督促要求,但是总有一些供稿单位和部门只注重日常业务工作,忽视年鉴供稿工作。往往快到交稿的截止日期,七拼八凑,草草应付,有的直接将总结、简报、信息简单组合,不进行编辑及内容核实,有的完全用上年稿件交差应付。这样导致年鉴内容、数据不准确,条目混乱,组稿和编辑无法一一考证,无从全面把控资料准确性。

(二)业务知识严重缺乏。本人到地方志办公室工作7年有余,没有参加过一次规范的区(县)综合年鉴编纂业务培训。滥竽充数的编辑年鉴稿件7年,统稿4年,完全凭个人感觉来编排。感觉有点亵渎地方综合年鉴资政的权威性和存史之威严。

(三)对年鉴资料研究、挖掘、利用不足。受人员、精力和工作性质限定。办公室人员每天疲于应付面上工作,无法坚持在第一时间收集年度“新·特·大”的资料和图片,更谈不上挖掘、研究形成专题性的地情资料,如此年复一年终将碌碌无为。

五、建议

(一)建立年鉴组稿工作的奖励问责机制。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基层组稿人员,尊重劳动成果,按行业标准给付稿费。建立审稿改稿标准和奖惩机制,增强对审稿改稿的重视。

(二)加强年鉴编纂人员业务培训,有必要恢复地方志业务人员职称,让专业人员做专业事情,以此加强年鉴编排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强年鉴权威性。

(三)加大对年鉴资料开发研究应用。当前年鉴工作的主要业务都是编辑出版年鉴,方志办连年反复编辑核对着当地最全面、最权威的史料、数据,从事的却仅仅是汇编资料的工作,没有最佳体现部门优势。

以上仅仅是我在这些年组稿中的体会,多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