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伟 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地方志,作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历经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例和独特的文化现象。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省、市、县(区)三级已经完成了两轮志书的编纂,可谓硕果累累,经验丰富,为后续志书的编纂奠定了良好基础。1999年4月,在名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名山县志续修工作启动。2001年12月 ,名山县被列入四川省续修志书试点单位。《名山县志》的续修工作,经过5年的团结协作、苦心耕耘,2006年7月完成续修《名山县志》任务。第二轮《名山县志》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记述名山县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过程,续修志书有对历史源流的追溯,对自然资源的记载,也有对人文特色、社会现象的客观全面记述,重点记述了改革发展中名山县各行各业“凤凰涅槃”的过程,其容量之多、变化之多都是旷古未有的。由于《名山县志(1986—2020)》,记述的内容是名山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各方面发生巨变的新阶段,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给志书编纂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地方志原有的照抄照搬档案、文献的观念、方法日显陈旧,尤其是在对待资料的态度和搜集方法上也需要改变思维,进行深度改革。因此,在第二轮修志中我们坚持以档案、文献为基础,增加社会调查,搜集鲜活的采访资料、口述资料等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和还原社会面貌,使得志书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深度。
一、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是第二轮志书编修必要的手段
(一)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是时代给予志书编纂的要求
社会调查是获取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普查、抽查、个案调查等方法,开展专题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过程,其掌握的资料是鲜活的、深度的,从主观上解决了闭门造车的问题。在第一轮志书编纂中,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属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发展、社会管理都是按部就班、整齐划一的,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推进,各种发展都会记录在案。所以第一轮志书编纂,其内容主要依托档案和文献,就能满足整个志书编纂的需要。但第二轮修志的资料来源与前志有着较大的不同,面对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多样化,人口流动、思想大爆炸等特殊性,导致有许多资料是任何单位、部门或信息机构无法准确提供的,要获取这部分资料只能通过志书的编撰者亲自采访与调查,聆听当事者讲述事件发展过程,整理完善口述资料,才能弥补资料搜集存在的缺陷,成为新一轮志书重要的史源,使之成为编纂的依据。《名山县志》编纂中,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的收录,增加了县志的厚重。第二轮修志中社会调查的运用就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充分运用好史料承载历史价值,把“无声的档案”变成“鲜活的资源”,起到以古鉴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是提升志书品质的要求
志书的品质是志书的生命,高质量的志书编纂不是机械地抄袭文件或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用鲜活材料,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时代发展的进程和出现的与过去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编纂者不仅有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深入社会调查的能力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口述历史是“通过走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与当事人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把他们的回忆陈述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录音材料的过程”,是一种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活动。由于第二轮志书是在第一轮志书上的续修,很多自然、历史的资料已有定性和记载,所以,在二轮志书质量和重心上,就是要记述所处的时代特点,凸显“改革变化”。因此,在篇目设置上力求体现各行业改革特色,以“变”作为质量品质的主线。我们面对的档案资料,多数都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各级文件内容,对改革实施、效果体现涉及较少,缺乏足以支撑的内容,这就要求编纂者要深入社会调查,倾听当事人讲述其过程,并根据内容结合当时的政策、规定进行整理完善,形成既有方针政策又有具体实施和效果的入志资料,避免空洞的说谈,使志书具有生命力。如《名山县志》中“社会风土”,由于时代大变革,新文化、新风气层出不穷,但这些资料多数都流散在社会,没法靠某个单位提供,只得靠编纂者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新习惯动向,新言新语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如《名山县志》中“交际称呼”内容就是编纂者通过社会调查的结果。
二、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是打造第二轮志书特色的体现
志书编纂质量好坏,不仅要看体例结构的合理性,也要看内容的全面和特色亮点的突出,其中特色亮点是志书有别于其他志书的根本点。志书编纂固然要以档案、文献为基础,但如果编纂者囿于思维局限,对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考虑不够,编纂出来的志书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广撒文字,缺乏个性。作为一本具有传世之功的志书,编纂者应该跳出固有思维,多途径开展社会调查,搜集具有生命力的特色资料,编纂出富有个性的志书。在第二轮《名山县志》编纂过程中,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搜集鲜活的材料,提升志书质量,突出特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热点为切口,增强志书的厚重
纵观旧志编纂,主要重视志书的人文性,对秩官、礼仪、风尚等社会内容记载较多,对经济内容记述偏少,主要从客观现象记述经济状况较多,不能纵贯经济发展全程。在第一轮修志中,虽注重加强经济内容的记述,但对人文社会内容主要来源于档案、文献,鲜活的散落于社会的资料,却有所疏忽和遗漏。在第二轮志书编纂中,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作为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反映百姓关注的话题和社会聚焦的热点。在第二轮《名山县志》的编修中,我们把群众对个体经济,股份制企业发展等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查,把群众关心个体经商办企业、“万元户”的形成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度的社会调查,采访第一个办私营企业的当事人,第一个领取个体工商户的人,了解当时办企业的想法和创业、致富发展的过程,同时,搜集关于国家扶持个体经济的政策规定等,在调查后对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力求把它写好、反映好。
(二)以特色为重点,增强志书的个性
我们说,修志要反映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因此抓住这个“特”非常重要。第二轮修志的时间断限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各行业冲破过去模式,蓬勃发展,形成地区独特的品牌或产业。在第二轮志书编纂中,《名山县志》对名山特色产业进行了专章记述。例如“在茶业类中设蒙山茶”进行专门记述。蒙山茶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为了把蒙山茶的发展情况写实写透,编纂者除了掌握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蒙顶山茶从种植、生产工艺、广告销售、收入等发展变化的资料,搜集了关于蒙山茶文化的诗词歌赋楹联等,纵向记述蒙顶山茶从“各自为阵”的散户经营,走向规模化发展成为名山支柱产业的过程,同时记述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的蜕变历程,彰显茶文化的厚重。又如“社会风土”中的衣食住行的记述,也是通过社会调查的结果。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编纂中虽然有统计局对城镇、农村居民的调查统计,可以用数据来说明发展变化,但枯燥的、乏味的数据堆砌和装点,没法激发想象思维和阅读兴趣。我们为了搜集更多鲜活的、生动的内容,开展社会调查,通过老百姓的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的采访,将口述衣食住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记录和对比,查找与过去的不同的和差异,从而整理出反映人民群众:衣着从青蓝二色为主向色彩缤纷的转变;生活从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到食品充裕、色香味美的转变;出行从出门靠走路,到乘坐私家车的转变。通过社会调查能把这种变化的用生动文字的记载下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
(三)以难点为突破,增强志书广度
一是突破无单位提供资料的难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计划经济隐退,市场经济得到培育和发展壮大。这段时期,由于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企业改革、人事改革、产业机构改革等接踵而来,实行了国民经济“国退民进”的转换,各种民营企业迅速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改革,虽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由于原管理部门的退出,某些领域,没有了主管部门,导致第二轮志书编纂时,没有单位承接提供资料的任务,编纂者难以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同时,也由于新进入的民企又缺乏规范管理,重心是发展经济,对编纂工作支持力度不大,资料征集尤为困难。这就要求编纂者要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就成了必由之路。如在“工业类目中设体制改革分目”进行专门记述,如果凭借体改办、经委等部门的资料,只能停留在文件层面,照抄照搬,编纂不出具有改革活力和深度的材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年参与改革的同志,了解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资产处置、经营管理等情况,才能整理出企业改革的原因、经过情况等可以入志的资料,编纂出立体式的企业改革史料。对于个别特殊企业的改革情况,更有一个清楚的记载,还原历史的真实。二是突破零散资料不易搜集的难点。地方志是百科全书,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客观事物变化以外,还要记载意识形态领域变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多数散落民间,没有专门提供资料的部门,这也是志书编纂的又一难点。如在社会风土类。首轮志书从旧志中对民风民俗、节庆习俗等复载并传承,使得其内容丰富饱满,但第二轮续修志书仍旧照搬就缺乏活力,也不能突显二轮志书“变”这一主题。在第二轮《名山县志》续修中,侧重对新事新风进行记述,但这些资料多见于新闻中简短的报道,缺乏完整性、系统性,为全面记述新事物和新风尚,需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事人,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将新事物、新风尚全貌突显出来,达到传播正能量的目的。
三、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的质量影响志书品质的优劣
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作为第二轮志书编纂必要的手段,为第二轮志书编纂拓宽了搜集路径,集结了许多鲜活的史料,提升了志书的品位和特色,但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所以在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调查的任务
口述史和社会调查分为准备阶段、采访阶段、整理阶段、使用阶段,这就要求编纂者要有统筹的思维,在每个阶段下足功夫,严格落实好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而不是简单的调查,或走过场图虚名。如在做“新事新风”的调查中,首先了解了入选的新事新风的事例,确定了调查采访的对象,并将准备采访的提纲于当事人进行沟通,确保不偏离,采访中尽量让其口述过程,倾心听取,做好记录,采访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比对核实,经过整理后形成真实可信的入志资料。
(二)把握好与历史的关系
社会调查是对现实社会深入地了解,但现实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中,不能只关注对社会现状的描述,也要了解社会现状存在的根源问题,这次采访调查才能得到完整的结果。如在“蒙顶山茶”社会调查中,注重茶文化根源的调查,听熟悉的老人讲茶的故事,即便不属于第二轮志书编纂的年限,但对事物的发展息息相关,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把握好调查的目的
社会调查要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调查重点要放在第二轮修志中热、特、难点话题上,同时做好问题的设计、访谈对象的确定,做到有序进行、统筹兼顾。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新要求、新特点,有目标、有方向,创新做好地方志编撰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四)把握好历史的真实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其中有的资料是真实的,有的是不真实的。如果研究者对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不加辨别、分析,就有可能听风就是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大大降低了社会调查资料作为历史资料的可信度。这就要求修志者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政、存史的社会功能。
结语: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是志书编纂中资料搜集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有利于拓宽资料搜集的渠道,弥补资料征集的不足;有利于拓展资料的深度,务求刨根问底,力求事实的真实和完整,“原汁原味”反映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所以,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是编纂志书不可或缺的一环,关系着志书质量的好坏,特色亮点的突出等,做好口述历史和社会调查在第二轮志书编纂中已经显现出重大作用和意义,相信在第三轮志书编纂中,也会得到进一步发扬和落实,打造出具有传世之功的精品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