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研究
——以保护利用雅安城区历史建筑 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王华陈怡郑永进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内容摘要:雅安,一座被誉为最滋润的城市,1995年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着茶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三雅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留存着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旧民居、老街巷等建筑风貌,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尚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历史建筑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值得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因此,保护好、利用好历史建筑,传承与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
关键词:地方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雅安市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2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也提出,四川要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今年以来,调研组全覆盖调研了雅安城区历史建筑,通过深挖地方志资源中的相关史料,实地了解、系统整理历史建筑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的对策建议,助力雅安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推进雅安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和文旅产业发展,为打造“成渝后花园、五宜幸福地”营造丰富文化氛围,为加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史志力量。
一、历史建筑的定义和重要性
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历史建筑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值得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历史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历史建筑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历史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
二、地方志书编纂中的雅安历史文化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是综合记载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等历史状况的百科全书和“一方之全史”。在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地方志在史部各分类中数量最多。雅安从宋代就开始编修图志,明代编有图经。清代,各县始编纂志书,由知县倡导,捐俸、捐资筹措编纂经费,系官修或私修。乾隆四年(1739)编纂成《雅州府志》,由主持编纂的知府各捐俸禄或地方乡绅捐资、筹措编纂经费。民国时期,始由县知事公署设立修志局,县知事任局长,经费在地方积余款内拨支,各法团乡绅捐助,各县均编县志。1950年雅安解放。民国西康省时期(1939—1950年),雅安是西康省行政管理机构的实际驻地,也是边茶贸易中心;新中国西康省时期(1950—1955),雅安(雨城区)先后作为雅安地区公署所在地和西康省省会。1982年,各县设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编委会)办公室,制定修志规划,组织或聘请人员编纂志书。1983年1月,雅安地区设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00年12月,更名为雅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至2006年,市、县(区)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健全并开展工作至现在。如此丰富的地方志资源,其所保存的宝贵资料,不仅可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史料,而且还可利用旧志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地方志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地情资讯,服务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等方向将发挥重要作用。
雅安,一座被誉为最滋润的城市。1995年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着茶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三雅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留存着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旧民居、老街巷等建筑风貌,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总结提炼,少不了历代文化工作者对地方志的挖掘整理。以“雅安”之名的来源为例。“雅安”二字的由来历史悠久,作为行政区划之名与雅州有关。而雅州作为行政区划之名始于隋朝仁寿四年(604年),距今1416年,州治即在雅安山。雅州又因“雅安山”而得名,所以在隋朝仁寿四年设置雅州之前,便有了雅安山之地名。在《元和郡县图志》《方舆胜览》《读史方舆纪要》《蜀中广记》《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清史稿》《四川通志》等與地志和正史、地方史志中,都有雅安的身影。如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二:“……县并镇,仁寿四年罢镇,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为名。大业三年,以雅州为临邛郡,武德……”宋代《方舆胜览》第五部分:“……郡名雅安风俗地多岚瘴【圗经州治旧在雅安山上大中祥符间国子博士何昌言为守以……前临大江曰七纵渡即孔明擒孟获之地】雅安山【郡以此山名】离崖山【秦蜀守李冰所凿以……献公为榜其亭曰濯缨文同书】万壑亭【在雅安山颇有胜防】名宦皇朝雷简夫至和初侬智……明代 《蜀中广记》第二部分:“州治旧在雅安山上大中祥符间国子博士何昌言为守……以地多岚瘴徙于山之麓本志云:州治后雅安山,又名月心山,山形如月象心字州治左……匣中开李焘诗瓦屋如庑平金仙辟光景……”“……离即古雅字也州以此名 图经州治旧在雅安山上大中祥符间国子博士何昌言为守以……地多岚瘴徙于山之麓本志云州治后雅安山又名月心山山形如月象心字州治左点……”清代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二:“……诸葛武侯祀周公于蔡山,今亦名周公山。雅安山,在州治西,由沉黎而来。一名月心山。州旧……”《苏诗补注》第四部分:“……山郡于此隋仁寿四年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为名太平寰宇记汉源县有离堆李氷所……”《四川通志》卷二十四:“雅安山在縣後,山脈由黎雅而來,因山……在縣北上有飛仙閣闗以内為雅安,外為蘆山,觀音巖在縣北二十里……青衣水在縣北,東南流……《大清一统志》第三十九部分:“……初郡废仁夀四年置雅州【元和志以州境雅安山为名】大业三年改州为临卭郡唐武徳元……司草粮银五十両 山川雅安山【在雅安县西元和志雅州因州有雅安山为名祝穆方舆胜覧州治……东北至卭州二百里方舆胜览州旧治在雅安山上大中祥符间州守何昌言以地多岚瘴……同书今存者琴台而已】万壑亭在雅安县雅安山上舆地纪胜旧有四亭曰万壑曰至喜曰……”等。这些古代志书典籍中,汇聚了关于雅安的记载,展示了雅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雅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雅安要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要以全域理念引领文化旅游发展,实行规划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标准全市“一盘棋”,将主城区打造成城市会客厅,并瞄准成渝消费大市场,深入开展“七大消费”行动,以一县一特色“雅安味道”、一城一主题“特色街区”为载体,打造城市特色消费场景。这为我们保护和利用雅安城区历史建筑提供了遵循,也为我们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确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并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制定保护办法。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从行政区划看,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县”或“区”。截至2022年3月28日,国务院已将141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
国务院2017年10月修订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提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五项条件:第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第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第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第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第五、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历史古都型: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传统风貌型:保留了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的城市;一般史迹型: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主要体现方式的城市;风景名胜型: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地域特色型: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近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特殊职能型: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的城市。
四、雅安城区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
为切实加强对雅安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雅安市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相关规定,2013年、2017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公布雅安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的通知》(雅府函〔2013〕259号)和《关于公布雅安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雅府函〔2017〕487号),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共计22处,具体名单如下。
五、雅安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状
近年来,雅安市各级党委、政府在保护利用历史建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公布两批历史建筑名录外,还出台了《雅安市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雅安市气象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为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此次走访调研,发现保护利用情况不尽一致,目前以上22处历史建筑根据保护利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明确所有权归属,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的。如原西康省委党校礼堂及周边建筑、原西康省广播电台办公用房、原西康省财政厅和原西康省教育厅办公楼、原西康省干部训练中心、原西康省疗养院、均田村天主堂、名山区烈士陵园、清真寺等,均有明确的所有权责任单位,现作为学校、办公场所、宗教场所等,被有效保护利用。第二类是产权为私有或不明晰,保护利用存在盲区的。第二批公布的历史建筑,多为民居、住宅、仓库,属于私人房产,并且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年代久远,受到自然风化侵蚀或自然灾害损毁,有些建筑出现自然倾斜、房梁断裂、地板腐烂,木阁楼、木楼梯摇摇欲坠等现象。如雅安市气象局二幢,坐落于雅安市雨城区环山路8号大院内,建造于1978年,产权性质为公私共有,其中有3户是私有产权住宅,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安全性鉴定等级为Dsu(危险)级,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建筑墙体裂缝逐渐增大,并出现了屋面漏雨等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第三类是史料考证匮乏,无法进行有效保护的。四经楼原址位于雨城区健康路30号,是苏轼、苏辙寓居雅州读书地。在《雅州府志》(乾隆四年)中记载:“四经楼 州治内。有苏轼、苏辙墨迹。”证明了四经楼的存在。调研组在走访时周边居民介绍,该处解放前属于境内闻名的佛教场所“金凤寺”脚庙“慈云庵”;解放后,慈云庵僧尼迁到金凤寺,慈云庵小部分划为民居,四经楼随大部分划归街道纸箱厂;20世纪80年代,街道纸箱厂将四经楼拆除,修建成三层砖混小楼;20世纪90年代,街道纸箱厂因经营困难,只得停产,致使工厂无人管理,此地逐渐荒芜。调研组在健康路30号门牌处未发现该建筑和挂牌,经咨询市住建局、雨城区国资委等部门,均尚未明确其产权和具体位置,四经楼原址还需进一步考证。此外,原六一研究所洞库因属涉密单位禁止进入,故未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六、雅安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1.产权为私有或不明晰,保护利用存在盲区。公布的历史建筑,多为民居、住宅、仓库,属于私人房产,并且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年代久远,受到自然风化侵蚀或自然灾害损毁,有些建筑出现自然倾斜、房梁断裂、地板腐烂,木阁楼、木楼梯摇摇欲坠等现象。
2.史料考证匮乏,无法进行有效保护。如四经楼原址位于雨城区健康路30号,是苏轼、苏辙寓居雅州读书地。在《雅州府志》(乾隆四年)中记载:“四经楼 州治内。有苏轼、苏辙墨迹。”证明了四经楼的存在。但调研组在健康路30号门牌处未发现该建筑和挂牌,经咨询市住建局、雨城区国资委等部门,均尚未明确其产权和具体位置,四经楼原址还需进一步考证。
3.历史欠账较多,规划比较滞后。过去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标准不高,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对地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拆除了一些反映城市变迁的建筑,改变了老城区某些反映历史生活的场景,完整遗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很少,城市建筑未形成统一风格,城市风貌未得到充分彰显。
4.制约因素较多,统筹协调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只有部门规章,保护手段上存在欠缺;机制不健全,各部门联动不顺畅,未形成有效合力;资金投入不足,投入可持续性差;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的专业人员不多,对需要维修的历史建筑不会修或修不了,对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发掘提炼不够,未形成系统成果指导城市建设。
七、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保护利用雅安市历史建筑,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是地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因此,保护好、利用好历史建筑,传承与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为此,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机构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宣传部门要加强统筹指导,整合资源力量,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机构,按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来进行职责分工,细化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2.全面开展旧志和古籍整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议由宣传部门牵头,以《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文件为指引,全面开展雅安的旧志和古籍整理工作,并召集市级有关部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茶马古道与雅安”“西康文化”“三苏在雅安”“丝绸之路在雅安”等历史文化开展专题研讨,深入研究、挖掘雅安与这些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的独特关系,进一步展现雅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3.全面摸清城区历史建筑底数,对已公布的历史建筑进行统一建档挂牌。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仅个别历史建筑进行了挂牌,大多数无标识标牌,“藏在深闺无人知”。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历史建筑统一设置保护标志,并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作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的简短介绍,让城市文化传承有载体;让市民和外来游客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全市的历史建筑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对于一些应该纳入单位的做到应纳尽纳。
4.优先抢救亟待保护的历史建筑。历经时事变迁和“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两次地震、“6·1”芦山地震的破坏,雅安市城区有些历史建筑,如南正街民居、胜利路民居、市气象局住宅等亟待抢救保护,如一旦损毁,将无法弥补。建议相关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做好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容易风化、受损的历史建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修缮加固,避免再次遭受损坏,以保护好历史文脉。老城区改造时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城区风貌管控,在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时要尊重历史遗存和其周围环境,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元素,努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做到规划先行,严格控制,避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5.统一城市规划,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雅安市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管理机构,负责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各项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监督;制定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规范城市建设行为,加强日常保护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网络平台等现代化宣传手段,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唱响“雅安”声音,讲好“雅安”故事,不断提高市民对雅安文化的自豪感和名城地位的认同感;建立名城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名城的保护工作。以保护“西康文化”为例,民国西康省时期(1939—1950年),雅安是西康省行政管理机构的实际驻地,也是边茶贸易中心;新中国西康省时期(1950—1955),雅安(雨城区)先后作为雅安地区公署所在地和西康省省会(我把他调整到前面),雅安作为历史上西康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诸多西康遗迹和西康风貌建筑,这些遗址遗迹和风貌建筑是体现西康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风貌的独有载体。在西康时期历史建筑丰富的育才路、环山路、县前街、大北街打造西康文化主题街,以独有的建筑风貌体现的价值。街道以气象台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原状展示西康时期建筑风貌和园林景观,陈列展示雅安作为历史上西康省重要城市的历史价值;以设立标示牌的形式展示西康时期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系统介绍建筑特色、名人典故等内容;依托历史建筑建设西康史实陈列馆,展示西康时期雅安的城市发展,并辅以摄影展览、文学论坛、名人研究等多种形式;整治气象观测台—雅安市烈士陵园—四川农业大学的景观步道等。
6.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市财政结合实际予以重点支持,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旧志整理工作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旧志、古籍保护传承,并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引进或培养历史文化保护专业性较强的人才。
希望通过以上举措来保护雅安历史文化资源,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助力雅安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和文旅产业发展,为打造“成渝后花园、五宜幸福地”营造丰富文化氛围,为加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史志力量,使雅安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