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政报告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坚定文化自信深挖地方志资源

 【发布日期:2023-04-17】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坚定文化自信深挖地方志资源

陈怡 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内容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正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雅安,一座被誉为最滋润的城市,1995年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着茶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三雅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留存着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旧民居、老街巷等建筑风貌,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该文以保护雅安历史建筑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志工作,强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落实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文化自信,历史建筑,地方志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列“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段话开宗明义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宏阔远景,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强大思想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

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尚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历史建筑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值得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2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也提出,四川要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因此,保护好、利用好历史建筑,传承与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

今年笔者全覆盖调研了雅安城区历史建筑,通过深挖地方志资源中的相关史料,实地了解、系统整理历史建筑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的对策建议,助力雅安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推进雅安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和文旅产业发展,为打造“成渝后花园、五宜幸福地”营造丰富文化氛围,为加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史志力量。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时代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他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运与国运相联,文脉与国脉相通。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全体中华儿女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持高度自信,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凝心聚力朝着同一个梦想继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

二、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中,深挖地方志资源,保护雅安历史建筑的必要性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志以志体的形式记录、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均有记述、代有传承。在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的中国地方志,也在记录时代变迁中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其中。雅安从宋代就开始编修图志,明代编有图经。清代,各县始编纂志书,由知县倡导,捐俸、捐资筹措编纂经费,系官修或私修。乾隆四年(1739)编纂成《雅州府志》,由主持编纂的知府各捐俸禄或地方乡绅捐资、筹措编纂经费。民国时期,始由县知事公署设立修志局,县知事任局长,经费在地方积余款内拨支,各法团乡绅捐助,各县均编县志。1950年雅安解放。民国西康省时期(1939—1950年),雅安是西康省行政管理机构的实际驻地,也是边茶贸易中心;新中国西康省时期(1950—1955),雅安(雨城区)先后作为雅安地区公署所在地和西康省省会。1982年,各县设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编委会)办公室,制定修志规划,组织或聘请人员编纂志书。1983年1月,雅安地区设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00年12月,更名为雅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至2006年,市、县(区)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健全并开展工作至现在。如此丰富的地方志资源,其所保存的宝贵资料,不仅可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史料,而且还可利用旧志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雅安,一座被誉为最滋润的城市。1995年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着茶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三雅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留存着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旧民居、老街巷等建筑风貌,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总结提炼,少不了历代文化工作者对地方志的挖掘整理。

(一)雅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状

为切实加强对雅安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雅安市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相关规定,2013年、2017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公布雅安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的通知》(雅府函〔2013〕259号)和《关于公布雅安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的通知》(雅府函〔2017〕487号),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名录,共计22处。

近年来,雅安市各级党委、政府在保护利用历史建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公布两批历史建筑名录外,还出台了《雅安市观音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雅安市气象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为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此次走访调研,发现保护利用情况不尽一致,目前以上22处历史建筑根据保护利用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明确所有权归属,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的。如原西康省委党校礼堂及周边建筑、原西康省广播电台办公用房、原西康省财政厅和原西康省教育厅办公楼、原西康省干部训练中心、原西康省疗养院、均田村天主堂、名山区烈士陵园、清真寺等,均有明确的所有权责任单位,现作为学校、办公场所、宗教场所等,被有效保护利用。第二类是产权为私有或不明晰,保护利用存在盲区的。第二批公布的历史建筑,多为民居、住宅、仓库,属于私人房产,并且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年代久远,受到自然风化侵蚀或自然灾害损毁,有些建筑出现自然倾斜、房梁断裂、地板腐烂,木阁楼、木楼梯摇摇欲坠等现象。如雅安市气象局二幢,坐落于雅安市雨城区环山路8号大院内,建造于1978年,产权性质为公私共有,其中有3户是私有产权住宅,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安全性鉴定等级为Dsu(危险)级,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建筑墙体裂缝逐渐增大,并出现了屋面漏雨等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第三类是史料考证匮乏,无法进行有效保护的。四经楼原址位于雨城区健康路30号,是苏轼、苏辙寓居雅州读书地。在《雅州府志》(乾隆四年)中记载:“四经楼 州治内。有苏轼、苏辙墨迹。”证明了四经楼的存在。调研组在走访时周边居民介绍,该处解放前属于境内闻名的佛教场所“金凤寺”脚庙“慈云庵”;解放后,慈云庵僧尼迁到金凤寺,慈云庵小部分划为民居,四经楼随大部分划归街道纸箱厂;20世纪80年代,街道纸箱厂将四经楼拆除,修建成三层砖混小楼;20世纪90年代,街道纸箱厂因经营困难,只得停产,致使工厂无人管理,此地逐渐荒芜。调研组在健康路30号门牌处未发现该建筑和挂牌,经咨询市住建局、雨城区国资委等部门,均尚未明确其产权和具体位置,四经楼原址还需进一步考证。此外,原六一研究所洞库因属涉密单位禁止进入,故未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二)雅安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产权为私有或不明晰,保护利用存在盲区。公布的历史建筑,多为民居、住宅、仓库,属于私人房产,并且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年代久远,受到自然风化侵蚀或自然灾害损毁,有些建筑出现自然倾斜、房梁断裂、地板腐烂,木阁楼、木楼梯摇摇欲坠等现象。

史料考证匮乏,无法进行有效保护。如四经楼原址位于雨城区健康路30号,是苏轼、苏辙寓居雅州读书地。在《雅州府志》(乾隆四年)中记载:“四经楼 州治内。有苏轼、苏辙墨迹。”证明了四经楼的存在。但调研组在健康路30号门牌处未发现该建筑和挂牌,经咨询市住建局、雨城区国资委等部门,均尚未明确其产权和具体位置,四经楼原址还需进一步考证。

历史欠账较多,规划比较滞后。过去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标准不高,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对地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拆除了一些反映城市变迁的建筑,改变了老城区某些反映历史生活的场景,完整遗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很少,城市建筑未形成统一风格,城市风貌未得到充分彰显。

制约因素较多,统筹协调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只有部门规章,保护手段上存在欠缺;机制不健全,各部门联动不顺畅,未形成有效合力;资金投入不足,投入可持续性差;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的专业人员不多,对需要维修的历史建筑不会修或修不了,对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发掘提炼不够,未形成系统成果指导城市建设。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雅安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雅安要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要以全域理念引领文化旅游发展,实行规划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标准全市“一盘棋”,将主城区打造成城市会客厅,并瞄准成渝消费大市场,深入开展“七大消费”行动,以一县一特色“雅安味道”、一城一主题“特色街区”为载体,打造城市特色消费场景。这为我们保护和利用雅安城区历史建筑提供了遵循,也为我们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保护雅安历史建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服务中心工作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0年,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是地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因此,保护好、利用好历史建筑,传承与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开展旧志和古籍整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议由宣传部门牵头,以《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文件为指引,全面开展雅安的旧志和古籍整理工作,并召集市级有关部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茶马古道与雅安”“西康文化”“三苏在雅安”“丝绸之路在雅安”等历史文化开展专题研讨,深入研究、挖掘雅安与这些重要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的独特关系,进一步展现雅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2.全面摸清城区历史建筑底数,对已公布的历史建筑进行统一建档挂牌。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仅个别历史建筑进行了挂牌,大多数无标识标牌,“藏在深闺无人知”。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历史建筑统一设置保护标志,并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作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的简短介绍,让城市文化传承有载体;让市民和外来游客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全市的历史建筑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对于一些应该纳入单位的做到应纳尽纳。

3.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机构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宣传部门要加强统筹指导,整合资源力量,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机构,按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来进行职责分工,细化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4.优先抢救亟待保护的历史建筑。历经时事变迁和“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两次地震、“6·1”芦山地震的破坏,雅安市城区有些历史建筑,如南正街民居、胜利路民居、市气象局住宅等亟待抢救保护,如一旦损毁,将无法弥补。建议相关部门区分不同情况做好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容易风化、受损的历史建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修缮加固,避免再次遭受损坏,以保护好历史文脉。老城区改造时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城区风貌管控,在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时要尊重历史遗存和其周围环境,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元素,努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做到规划先行,严格控制,避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5.统一城市规划,完善保护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雅安市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管理机构,负责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各项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监督;制定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规范城市建设行为,加强日常保护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网络平台等现代化宣传手段,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唱响“雅安”声音,讲好“雅安”故事,不断提高市民对雅安文化的自豪感和名城地位的认同感;建立名城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公众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名城的保护工作。

6.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市财政结合实际予以重点支持,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旧志整理工作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旧志、古籍保护传承,并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引进或培养历史文化保护专业性较强的人才。

在新征程上,希望通过以上举措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保护雅安历史文化资源,使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更加彰显,为打造“成渝后花园、五宜幸福地”营造丰富文化氛围,为加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史志力量,使雅安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4】《旧志整理与开发利用的思考》,四川省情网,2011年07月22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