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相思谷景区位于雨城区北精品旅游线碧峰峡镇后盐村境内,景区内因有一颗“中国最美古树”和“四川十大树王”之一称谓的千年红豆树而得名。红豆相思谷景区除了有千年红豆树、十八罗汉拜观音、神龟石等自然景观,千佛岩摩崖造像、王家大院、贞孝牌坊等人文景观,更有红军长征经过雨城时在高石梯发生过战斗的遗址,建议结合实际做好后盐村红豆相思谷景区高石梯战斗遗址保护和利用。
一、高石梯战斗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必要性
红军在雅安县(今雨城区)期间,国民党中央军、川军、地方团队和土匪武装不断向红军进攻,破坏地方苏维埃政权。其间,发生大小战斗二十余次。高石梯战斗就是其中打得十分漂亮的一次。1935年11月17日 ,为追击敌杨森“模范师”溃兵,红军从芦山县翻芦山岗经马鞍腰小路进入雅安县(今雨城区)下里乡(今碧峰峡镇)七老场,后从杨家坝、吴阿圷、八家湾尾追敌军至高石梯。高石梯段,一边是高岩陡壁,一边是悬崖。山势非常陡峭,唯一的一条通道十分狭窄,要侧身才能通过。在马家碥与高石梯之间一山要隘,趁着夜幕掩护,红军利用山势巧妙布阵,敌军在交战中多出现摔崖、踩踏而亡。经过一夜激战,红军共歼敌70余人,占领高石梯。这是红军在雅安县内(今雨城区)以少胜多、打得很漂亮的一仗。原址现为荒山、耕地。20世纪80年代,马家碥村民在高石梯荒山上还发现了战刀、手雷等武器。
红色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以及对红色旅游系列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把红色资源融入雨城绿色发展,以绿带红、以红促绿,让红色文化在融入生态旅游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承发扬,建议立足后盐珍贵的红色资源,做好后盐村红豆相思谷景区红色点位开发利用,以红色底蕴赋予后盐美丽乡村新内涵,为下一步争创红色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石梯战斗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
红军战斗遗址是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或证据,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涵盖了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据走访调研,通往高石梯战斗遗址的这条山路也是千年茶马古道的其中一段,是古时连接中里、名山、芦山川藏茶叶贸易基层市场的重要通道。该战斗遗址入口正好就在红豆相思谷中段,与千佛崖相邻,在旁不远是后盐村委会,前山通往红豆相思谷,后山通往中里(距另一个红色遗址中里县苏维埃政府也不远),从山脚登顶约30分钟,易与周围景点和党史教育融入结合,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高石梯战斗遗址的保护利用可丰富红豆相思谷景区内容,并提升景区价值。高石梯战斗遗址所属红豆相思谷景区距雨城市区约15公里,进出从黄龙湖经红牌村到红豆树,背靠省级风景名胜区蒙顶山北麓,是“蒙顶山--碧峰峡”“碧峰峡--上里古镇”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处所属后盐村于2019年6月6日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入选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镇”名单。通过区政府前期投入和打造,红豆相思谷无论是道路等硬件设施,还是新增景点,都让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带来了大量人流。但目前红豆相思谷主打爱情文化,内容较单一,建议结合景区内宝贵的红色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为景区发展增加“红色”底色。
三、高石梯战斗遗址保护利用的五点建议
(一)提炼红色精神,融入地域文化。红豆相思谷内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珍贵的红军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元素,建议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除了要彰显红色精神,还应混入以地域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风情等具体内容,合理兼顾“红”、“绿”、“古”、“俗”四大要素,形成真正的优势互补,产生叠加效应,用“红”、“绿”吸引人,用“古”、“俗”留住人。这些精神中深深的地域烙印,是红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充分还原历史,修复战斗遗址。高石梯曾是红军长征时战斗过的地方,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映照着革命先辈坚定信念与崇高理想。建议对高石梯战斗遗址进行修复,在醒目位置树立红色遗址标识标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用好用活那些嵌入在辉煌壮丽党史里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事迹、红色遗产,播撒红色火种,赓续光荣传统,让红色精神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成为指导实践、推动雨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设立红色导览,打造红色广场。随着红豆相思谷的提升打造,名气逐渐增大,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可目前景区内的点位和线路没有很好组合,如果没有导游引导游客自行参观后就直接离开而无法留住,导致资源白白浪费。建议在后盐村委会旁边的空地依据地势建立红色小广场,打造红色“打卡点”,营造红色历史文化氛围,把红色文化中悲壮与崇高的美学内涵展现在游客面前。广场位置正好就在红豆相思谷中段,离高石梯战斗遗址入口不远,是游客必经之一,也是村民办事之地,有利于宣传和开展党史教育或纪念活动,借助红色旅游内在的吸引力与知名度,以红色带动绿色,形成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发展模式。
(四)完善教学场所,开发红色党课。红军长征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力量源泉。高石梯战斗遗址虽只是红军长征这段光辉历史片断的一个点位,但却反映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依靠群众、以少胜多打败敌人的智慧,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滋养,激发信念信仰、传递红色精神、焕发红色光芒。建议借后盐村委会打造村史馆的契机(落实市委组织部文件要求的其中一个点位),增加教学场所,并开发微党课,深入发掘红色景点内红色精神的主题和内涵,剖析阐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蕴含的思想内核和时代价值,生动鲜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
(五)增加体验感受,开展红色研学。增加红色研学旅游服务项目,通过战斗遗址修复,线路规划,功能设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亲身体验,重现当年红军生活、学习、劳动、工作、战斗的场景。在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上下功夫,通过在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
附件:高石梯指战员和走访当地群众口述
附件
高石梯指战员和走访当地群众口述
张开基,1913年12月27日,生于四川省万源市石窝乡(石窝镇)番坝村五组。幼年丧母,家庭贫寒,与父张天照相依为命。8岁给地主放牛,13岁起到魏家和的万源县城裁缝铺当学徒。后于丝罗、三溪(今溪口)、竹峪等地做小生意。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五连战士。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期间,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五连排长,1935年冬,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康地区,参加了攻占芦山的战斗,连长负伤后,由排长升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五连代理连长,1935年11月17日,红三十军八十九师由芦山出发,追击溃军的川军郭勋祺模范师,他作为二六七团先锋连,一路翻山越岭,穷追不舍,紧紧咬住模范师后卫,在雅安县下里乡(今雨城区碧峰峡镇)的后盐村高石梯,组织红军骨干巧扮川军败兵,利用夜色,成功智夺高石梯。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抗大毕业后,任晋南游击队参谋长、代大队长,1939年12月后,先后任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六团二营营长、代理团长、二纵教导队队长、四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起任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36团团长,副旅长、旅长,野战军三军七师师长,1949年底兼任张掖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月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班学习。1952年起任西北军区炮兵部副司令员兼军械部部长、炮兵学校校长,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66年离休,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7月2日在西安逝死,享年77岁。
王正培,男,生于1953年,家住碧峰峡镇后盐2组。王正培的口述:我的父亲叫王清玉,生于1907年。父亲亲自目睹了红军在下里马路顶的战斗。1935年11月的一天下午,一队红军从芦山经马鞍腰(芦山到下里的山路)过来,要到名山百丈关去参加战斗。行至马路顶下,被国民党部队阻击,一时难以突破。到了晚上,红军在马路顶以西的熊阿沟插起很多火把,朝马路顶猛攻,实际上是佯攻。然后派出精锐部队以阿尔扁、天沟头(现下里三益2组)直攻马路顶。红军悄悄摸进马路顶西侧,猛然用手榴弹投向敌军,将马路顶守敌击溃。敌军逃跑时,有的换了老百姓的衣服,有的将子弹、手榴弹等装备甩在了后盐龙口大石包的深沱沱头。天亮一看,马路顶下面高石梯的山下,到处都是甩下的背包和被红军打死的国民党士兵的尸体。红军占领马路顶后,乘胜紧追溃败敌人,一直追到名山县城。
(罗开华采访记录)
罗绍德,男,生于1932年7月,住碧峰峡镇八家村1组。
罗绍勋,男,生于1938年10月,住碧峰峡镇八家村,1组。
罗绍德的口述:红军从罗家扁出发,由本地罗光全、罗光西、罗光明等带路。红军过大彻苗陇西河,从陈炳豪家后面上高石梯(三益村与后盐村交界的一个山岗)。当时,红军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了战斗。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红军战士,受了伤的全部运到罗家扁战地医院(罗家扁一处民房)治疗。罗绍勋的口述:罗光西的父亲是老铁匠,他帮助红军打马刀、红缨枪。罗家扁都是贫困人家,大家筹集粮食做饭给红军送去。做饭的有罗陈氏、罗侯氏等人。罗家扁民房里住满了红军伤员,其中有两个伤势重的,治疗无效牺牲了,安葬在罗先有家后面小山岗上。战斗结束后,罗绍烈的二爸罗光奎,高明有的二哥(小名永永),罗绍珍的大伯跟着红军一起走了。
(罗绍全、袁树泽、卢国骆采访记录)
罗绍安,男,生于1929年1月,住碧峰峡镇八家村1组。罗绍安的口述:红军从芦山翻马鞍腰过来,打先锋的红军找罗光明作向导。突破了国民党白匪军第一道卡子(国民党修筑的工事),占领了高石梯。那天晚上打得十分激烈。战斗结束后,约有一百多个红军住在我们家里。我们村里凑了一斗多米,给红军做饭。我爷爷罗忠诚和村里罗光西、罗光春为红军打马刀、红缨枪、脚马子(绑在脚上防滑)等军需品。第一天打好后,第二天就送到太平场(原陇西乡)。每次送去后,红军都付给了钱,并对他们说了许多感激的话。总共送了好几次。
(罗绍全、袁树泽、卢国骆采访记录)
杨国英,女,生于1934年,住碧峰峡镇八家村3组。杨国英的口述:听岁数大的人讲,当年红军住在蒙顶山、蒋家山、七老场、八家湾、吴阿圷一带。也在中里八庙岗、玉皇观,下里三圣宫住过。当时加入农会的有马之山、马德山、马光廷、马朝栋、杨万忠等。红军长征时,从芦山过马鞍腰,在李子坪停留后住七老、八家吴家圷。经过罗家扁,过大彻庙上高石梯。在高石梯与白匪打了一仗。战斗非常激烈,双方都死了许多人,红军伤员送到罗家扁治疗。
撰稿人:陈芬(雨城区党史研究室主任)
电 话:136082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