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5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表决通过《四川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挖掘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长征精神等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作为展现长征精神的重要红色资源载体,迫切需要加强保护和利用,《条例》的相关规定也亟需抓紧贯彻落实。
一、保护与利用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当前,保护与利用红军长征遗址遗迹,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四川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的重要抓手,是不折不扣抓工作落实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政治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红军长征遗址遗迹是长征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价值。
(一)政治价值。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荣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本质,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加强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将长征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教材,打造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活动,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党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从而更加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雨城区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但红色旅游发展相较于其他县(区)相对滞后。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明确了雅安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雨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有义务有责任为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市奋楫争先,不仅要做好绿色发展这篇文章,还要做好红色发展,把红色资源融入绿色发展,以绿带红、以红促绿,让红色文化在融入生态旅游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承发扬。同时,从雨城区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扩大就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自主创业、创收,推动乡村振兴。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作为雨城区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切实加强开发与利用,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对于雨城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价值。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贯穿于整个民族的发展过程,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这个民族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长征文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红军长征遗址遗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所形成的优良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物质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有利于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提升长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教育价值。红军长征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力量源泉。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蕴藏了红军长征这段光辉的历史,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滋养,激发信念信仰、传递红色精神、焕发红色光芒。加强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用好用活那些嵌入在辉煌壮丽党史里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事迹、红色遗产,播撒红色火种,赓续光荣传统,让红色基因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真正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雨城区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的分类
今年,雨城区委党研室对五四运动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100多年来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遗址遗迹进行了普查。通过实地勘查、收集当地干部群众口述史料、核实史料等方式,共普查出78处红色资源,其中红军长征遗址遗迹40处,大致分为以下四类:红军标语、战斗遗址、苏维埃政府遗址以及红军墓等其他红军长征相关遗址遗迹。
(一)红军标语。红军长征战略转移驻扎雨城期间,认真、德城、紫光、崇安等政治部,在雨城境内的石碑、石坊、石壁、石柱、石桥等上面刻下许多标语,据不完全统计,上里、碧峰峡等镇发现红军标语72条。红军长征标语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德诚政治部刻下的标语“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只有共产党才能抗日反蒋!抗日反蒋自救救国!”以及崇安政治部刻下的标语“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红军是抗日先锋队,反对帝国主义”等,都体现了红军的政治纲领。认真政治部刻下的标语“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的土地财产房屋分给穷人!”“穷人自动参加红军分好田好地!”等 ,体现了红军在经济方面的主张。在众多标语中,上里镇境内的43条红军石刻标语和碧峰峡镇境内的《中国共产党的十大政纲》保存最为完好。红军长征标语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活化石”,是宝贵且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不仅蕴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体现了红军战士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更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时期的具体体现,对于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独特价值。
(二)战斗遗址。红军驻扎雨城期间,除了宣传工作,也在各乡、各村积极发展游击队,壮大革命力量,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发现马鞍腰、蚂蝗岗、尖峰顶、高石梯、罗家山、莲花山、双子山等战斗遗址遗迹10处,其中,马鞍腰、蚂蝗岗战斗遗址保存较为完整。长征期间,红军和游击队一起依地势修筑工事、构建防线,浴血奋战,经历了莲花山、蚂蝗岗等大、小战斗20余次,有力打击了各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为掩护大部队主力撤离北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苏维埃政府遗址。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驻扎雨城期间,建立了中共雅安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5个区苏维埃政府,15个乡苏维埃政府和56个村苏维埃,管辖区域达到雅安县地域面积约80%,其中,县苏维埃政府设有军区指挥部、财政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保卫局、交通局、革命法庭、土地委员会、劳工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内务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工农监察委员会、妇女委员会等机构,各机构配备1—2人,负责人是从各乡抽调来任职的,其主要工作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对敌斗争、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和支援红军作战。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对于红军的壮大和发展,对于党积累执政经验,培养党政军骨干力量,组织动员群众发展经济都起了重要作用,并在雨城播下了革命火种。
(四)红军墓等其他遗址遗迹。红军长征在雨城期间,还留下了红军墓、军医院、军部驻地、红军宣讲地等其他遗址遗迹。其中,八步村红军墓、仙人洞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军医院旧址保存较好。红军驻扎雨城期间,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唤起群众阶级觉悟。同时依托当地建筑设指挥部、医院,当地群众踊跃支前,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运送粮食,烧水煮饭,护理伤员,掩埋战士遗体。红军与当地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也坚定了广大贫苦农民的革命信心。
三、雨城区红军长征遗址遗迹问题分析
(一)保护意识不强。部分部门和群众对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保护未纳入全区文化发展大格局来统筹考虑,缺乏规划引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雨城境内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仅有一小部分采取了基本的保护措施,其他大部分遗址遗迹由于长时间的风雨侵蚀,加之年久失修,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二)开发利用不足。缺乏统一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机制,没有对红军长征遗址遗迹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相关部门、街镇分散实施,没有形成合力。目前,雨城境内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绝大部分仅停留在树立标识标牌阶段,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滞后,尚未对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进行统筹保护打造,同时对遗址遗迹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挖掘、提炼不足。
(三)宣传教育不够。没有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宣传团队,宣传教育力量不够,对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中蕴含的红军文化、红色精神提炼不足,开展宣讲等各种红色文化宣教活动较少,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四、雨城区红军长征遗址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试从原则、途径和举措三个方面对如何开发及利用好雨城区红军长征遗址遗迹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
(一)坚持保护为先,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原则。
一是坚持保护为先。切实保护好现有的资源是深度开发雨城区红色资源的前提。如红军标语保护方面,因雨城境内绝大部分红军长征标语刻于石碑、石柱、石板、基石上,对于可移动的和散存在雅安市博物馆、高颐阙石刻馆的红军长征标语可直接移入陈列馆进行保护和展示。对于不可移动的红军长征标语可采用拍摄照片、制作展板等形式在陈列馆内展陈。同时,可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红军长征标语进行虚拟再现,在陈列馆内开辟数字虚拟仿真展示区,进行现场线上展示。有条件时还可增设网上展馆。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雨城区革命旧址群中的40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除了红军标语集中分布在上里镇和碧峰峡镇,其余的战斗遗址、苏维埃政权遗址以及其他红军长征相关遗址遗迹分散在各镇。在保护过程中的修缮或是对革命旧址环境进行升级改造,都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维持雨城区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结构及相关建筑工艺。
三是合理利用原则。为了防止雨城区革命旧址群的过度开发,要坚持合理利用原则,注重雨城区革命旧址群中的核心价值的发挥,而不过分关注其经济价值,着重打造“雅安长征精神”的主题路线,同时避免过度景区化。
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雨城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对革命旧址进行破坏,因此,要将保护作为一种长期的工作去看待,辩证的去思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二)要做好评估分类,确立雨城区红色资源开发的整体方向。
根据现状对红色资源进行评估分类定级,分为三类,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是评估为一级的革命旧址,实行整体、集中连片的保护,在革命旧址保护修缮的同时,做好周围村落的环境治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红色文化牵引的“1+X”主题游览的红色精品路线,可采用原状陈列、设主题博物馆等方式,进行重点展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二是综合评估为二级的革命旧址,现状情况比一级较弱,但仍具有较高的展示价值利用,可将其与雨城区传统文化结合,在做好挂牌认证保护等前提下,为村民百姓的实际利益考虑,打造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夜校等乡村惠民服务设施。
三是评估为三级的革命旧址,由于保存、管理和利用现状情况暂时不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建议维持原有用途,仅将革命旧址修缮和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三)把红色资源融入绿色发展,确定深度开发红色资源的方式。
一是提炼红色精神,融入地域文化。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除了要彰显红色精神,还应该混入以地域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风情等具体内容,合理兼顾红、绿、古、俗这四点要素,形成真正的优势互补,产生叠加效应,用“红”“绿”吸引人,用“古”“俗”留住人,这些精神中深深的地域烙印,是红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展现红色文化,扩展发展模式。把红色文化中悲壮与崇高的精神内涵展现在游客面前,使之感动,给予美的享受。单纯的红色旅游模式功能较为单一,市场范围也较为狭小,在发展红色旅游时,要充分借助红色旅游内在的吸引力与知名度,以红色带动绿色,形成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发展模式。
三是注重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共享。区域旅游合作是整合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区一体化”建设,红色资源的协同发展,能让三区更主动融入同城一体进程。注重区域合作,建立合作机制,能打破各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与地区障碍,通过各区域优势产品的相互聚合叠加,产生更大更强的发展优势,从而形成大产品、大市场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
四是增加体验感受,丰富展示手段。开展红色旅游活动,一定要在参与性、体验性上下功夫,丰富展示红色旅游的手段。一是让硬件“亮起来”。例如博物馆中用声、光、电等多种工具有效结合,实现立体式、全方位的信息展示。二是让文物“活起来”。运用3D技术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亲身体验、重现当年红军生活、学习、劳动、工作、战斗的场景。三是让解说“新起来”。提高讲解人员的水平,不再是单调、刻板的讲解,尽量采用创新、互动的解说方式。
撰稿人:陈芬(雨城区党史研究室主任;电话:13608261127)
杨欢、张灵丹、李娅茹、徐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