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政报告 >> 正文

飞夺泸定桥之什月坪“起飞”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日期:2020-12-24】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胡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这句诗我们都很熟悉,其中“铁索寒”指的就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选入小学课本,几乎家喻户晓,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22名勇士夺桥过程的激烈和夺桥胜利后的喜悦,而是通过重温从石棉什月坪“飞”到泸定桥的那段红色历史,揭开背后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蕴含的深厚意义。

一、什月坪:飞夺泸定桥的“起飞地”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后,中央红军开始陆续渡河。但渡船只有3只,往返一次约一个小时,要使3万多人马全部摆渡过河,大约需要一个月。为“围剿”红军,蒋介石于26日由重庆飞到成都进行军事部署,命令薛岳率军追击红军,刘文辉率军加强大渡河北岸的防御,杨森率军赶赴大渡河增援,刘湘派军开赴泸定桥增防。这样,前有重重阻敌,后有仅距几天行程的追军,如果中央红军不能迅速全部渡过大渡河,非但不能实现到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且有被分割在大渡河两岸,遭到敌人“围歼”的危险,形势万分危急。而只有夺取泸定桥,红军大部队才能快速渡过大渡河。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听取了刘伯承、聂荣臻关于渡河情况的汇报后,决定兵分两路赶到泸定桥并迅速夺桥。其中,左纵队由林彪、罗荣桓带领红一军团军团部、红二师主力及红五军团组成,由红四团为先头部队。安顺场离泸定桥有320里,中革军委限红四团在3天内赶到。27日清晨,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红四团从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向北进发,在今石棉县田湾东北面的菩萨岗打败防守敌军时已是黄昏,当晚宿营在菩萨岗北面的什月坪。第一天行军走了80里。

5月28日清晨,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转发的中革军委电文,要求他们提前一天赶到泸定桥。那时距泸定桥还有240里,道路坎坷难走,沿途又有阻敌,要在不足一昼夜的时间里走完,是极其困难的。然而这个任务必须按时完成,因为它关系到全军安危。战士们快速行军,一路上战胜千难万险,终于在29日早晨6点赶到了泸定桥,完成了中革军委交给的光荣任务。

红四团日行军240里,为抢占泸定桥、占领泸定城、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天险大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飞夺泸定桥的“飞”,不仅指夺桥过程之快,更是指从石棉什月坪一路“飞”到泸定这个行军速度之快,是对红四团一昼夜急行军240里山路最好的诠释。并且先有“飞”,后有“夺”,才赢得了夺取泸定桥战斗的胜利,而作为“起飞地”的什月坪也因此载入史册。

二、“飞”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一)临危受命急行军。红四团于5月28日清晨接到中革军委电令,要求按原定部署提前一天即在29日赶到泸定桥,也就是把2天的行程缩短到1天。一天奔袭240里,意味着平均每小时得走10里,而且是建立在全天不休息一直走的情况下的配速,这在现在也是突破了正常人的身体极限。也许有人会认为红军将士长年行军征战,练就了高速行军的本领。但请看看红军长征途中的一组行军数据:与当时相比,在同样的行军条件下,红四团第一天行军仅80里,第二天却需行军240里;与过去相比,红四团在1934年11月奔袭湖南夺取道州的战斗中,创造过一昼夜急行军160里的记录;与其他团相比,红五团于1935年3月为夺取遵义鸭溪一昼夜急行军160里,红六团于1934年11月为夺取广东城口昼夜奔袭220里。在红军长征史上,红四团昼夜奔袭240里尚属史无前例。况且,红四团当时走的全是羊肠小道,“这里的所谓路,有时是绝壁上硬凿出来的栈道,有路,也只是蜿蜒缠绕、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左边是刀壁一样高入云端的峭崖陡壁……再往右看,大渡河汹涌澎湃,它象一条宽阔的白链,盘桓在数丈深的峡谷里,闪着寒光,吐着白浪,令人心惊目眩,稍不注意,就有失足落入这万丈深渊的危险。”时间紧迫、路程遥远、道路崎岖,还要背负武器沿途应对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四团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天冒雨行军240里,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至今都无人超越的一个奇迹。

(二)应对沿途的恶劣环境。红四团从什月坪赶到泸定桥,沿途不仅自然环境恶劣,又恰逢浓雾暴雨天气,党史书籍中不乏有这样的描述,在今天看来也让人胆战心惊。《中国共产党雅安历史(第一卷)》中这样描述:“暴雨冲打着战士,山洪从峰顶直泻大渡河,本来已经难走的羊肠小道,此刻被雨水冲洗得像浇上了一层油,滑溜得厉害。拐杖也不灵了,稍不留神就来了个倒栽葱,真是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爬中前进。”《从大渡河到夹金山——红军长征的一段艰苦历程》中这样描述:“从奎武村到泸定桥还有九十五里。这一段,大渡河的河面较下游窄,水势更猛、更急,惊涛拍岸,吼声隆隆。天色渐黑,适遇大雨滂沱,山路又烂又滑,冒雨摸黑寸步难行。部队连续十多小时的急行军、打仗,疲惫不堪。”杨成武在《忆长征》中这样描述:“这一阵雨真猛,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瓢泼似的雨一个劲地往我们头上浇着。天,黑得象倒扣的锅底似的,伸手不见掌,只有打闪的一瞬间,才能分辨哪是山哪是路,部队一天没有吃上饭,肚子也饿得难以支持。道路泥泞,简直寸步难行,牲口、行李都跟不上。但是,我们还是忍住饥饿艰难地走,一步步前进。”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队伍开始爬猛虎岗时,大雾越来越浓……道路在雾气和蒙蒙细雨中变得很滑,战士们砍下竹子当拐棍。夜幕降临了,红军在黑暗中行军”。戴镜元在《长征回忆——从中央苏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中这样描述:“乌云遮没了天空,暴雨象翻盆似地倾泻下来,火把灭了,路变成了泥沼,一踩一陷,实在难走,下山又是光滑的陡坡,摔跤的人真不知道有多少。”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这样写到:“天是黑得可怕,大雨又突然倾盆下来,决定不吃饭,继续前进……指战员都全身湿透,三五步一跌,但是由于疲劳已极,还有人站着打瞌睡的,险些跌下河去。于是干脆解下了绑腿,一条一条地接起来,前后拉着走。”这样恶劣的环境,对红四团急行军无疑是雪上加霜,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也没有吓退英勇的红军将士。

(三)击退沿途敌人的阻击。红四团负重急行军,一路上还要阻击敌军。在猛虎岗山顶,与敌人短兵相接,穷追猛打溃散之敌;在摩西,敌人恶意炸毁过河的唯一木桥,红军不得不重新架桥,“全力以赴用了两个小时——紧张的珍贵的120分钟,才架起了这座桥”,再继续前进;在杵泥坝,红四团机智地打着火把与敌军隔河前行;接近桥头时,再兵分两路,以扇形队形向下压,迅速击溃敌军,控制泸定桥西面。红四团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非凡气势,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作战技巧,以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对杀一双的英雄魄力,一路摧毁敌人的层层阻击,历经艰险才到达泸定桥。

三、“飞”中蕴含的政治本色、斗争艺术和优良作风

(一)展示了红军将士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决策指示的政治本色。尽管知道一天行军240里,还要突破敌人的重重阻击,万般艰难、史无前例,但红四团没有犹豫,没有推卸,果断接受任务。“‘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撼山谷。”简洁的语言,果断的行动,体现了红军将士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体现了红军将士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竭力完成组织交给的命令和任务,以坚决的执行力展示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坚守;体现了红军将士顾全大局,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今天看来,这正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也是贯彻落实“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强军思想的历史经验。

(二)展示了红军将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红军到达有敌人把守的猛虎岗时,正值大雾弥漫,5步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仅凭耳朵能到声音。红军将计就计,利用大雾为掩护,悄悄靠近敌人,用刺刀、手榴弹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从而占领了山顶碉堡。红军到杵泥坝时,见敌人正打着火把向泸定桥疾进。敌我双方隔河并行,红军如果继续摸黑行军,势必落在敌人后面。在这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团首长决定打着刚被击溃的敌军番号,也点着火把向前赶路,并布置司号员熟悉敌人的联络号音及信号。当对岸川军问这边是“啥子部队啊?”红军便命令刚捉来的俘虏按川军的联络信号回答。就这样巧妙地骗过了隔河相望的敌人。红军将士依据敌情变化,灵活把握和巧妙转换作战形式,运用示形诱敌、声东击西、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夺取战略中的主动权,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其军事思想与领导指挥艺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展示了红军将领善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我们党历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红四团将领就充分发挥、善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从林彪、聂荣臻向王开湘、杨成武转达中革军委命令的电文就可以看出。

王、杨: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来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夺取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160里的记录。你们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此一任务的。我们准备祝贺你们的胜利!

林、聂。

短短一封电文,集中出现“光荣”“伟大”“英雄”“模范”“胜利”这些词语,多么激励人心,多么鼓舞士气!即使跨越时空,至今读来依然荡气回肠,也能令人感受到那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为了完成任务,红四团团部接着对战士们开展了两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次是在刚接到电文时,红四团团部立即分派政治工作人员到连队进行政治动员,提出的动员口号是:“红四团有光荣的战斗历史,坚决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保持光荣传统!”“任务是光荣的,又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经得起考验!”“走完240里,赶到泸定桥!”政治处的同志还跑到行军队伍最前头,用竹片敲打着,唱起临时编写的行军快板,鼓动大家快速行军。经过紧急动员后,部队士气高昂,“队伍像长了翅膀,在飞速行军”“队伍前进着,在快速前进,真是快如风,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队伍像脚底装了轮子一样,嗖嗖地从我的身边超越。”没有时间坐下来开会,连队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就举行“飞行集会”,一边行军,一边开会动员。第二次是到达摩西后,雨大路滑,影响了行军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部又向党支部、所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动员,要求他们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经过动员,“同志们发扬阶级友爱精神,用绳拉,用手搀扶,走不动的再拄上根拐杖;饿了,就嚼口生米;渴了,就捧把雨水喝喝……致使我们的队伍就象一团烈火似的,在幽深的山谷里飞速滚动着。”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迅速让全体战士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念,鼓舞了士气,克服了困难,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气神去与敌人抢时间、赛速度,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历史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斗争,并且不断取得胜利,是与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今天我们更应继承这个优良传统,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四、丰富“飞”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什月坪,这块85年前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起飞地”,这块承载了红四团昼夜兼程240里英雄壮举的红色热土,如今早已新楼林立,鸡犬相闻,平坝处已变成当地百姓种植佛手柑、黄果柑的产业基地,前可远眺菩萨岗(因红军取得菩萨岗战斗的胜利,现当地百姓已将“菩萨岗”改称为“胜利岗”),后依傍猛虎岗,四周青山环绕,风景怡人,交通便利,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如何抓住机遇,讲好什月坪背后的红色故事,丰富“飞”的时代价值,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元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雅安段建设保护规划。依据红军在雅安的行军路线、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遗存分布,雅安区域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布局为“一线两园三片一学院”。其中,“一线”指中央红军在雅安行进线路,“两园”指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宝兴红军翻越夹金山为主题的核心展示园,“三片”指强渡大渡河遗址及纪念设施为中心带动的石棉、汉源片区阳光度假文旅项目等。石棉什月坪遗址、菩萨岗战斗遗址、猛虎岗战斗遗址正处于“一线两园三片”范围内,可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雅安段建设保护机遇,纳入项目规划,进行联合打造。比如将什月坪遗址、菩萨岗战斗遗址、猛虎岗战斗遗址纳入石棉红军长征沿线重要遗址修缮保护项目;把“什月坪—猛虎岗”路段纳入中央红军长征石棉段步道建设项目,设置标识标牌;结合王岗坪景区建设项目,改建红军长征步道,建好观景平台及游客出入口服务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条件,把什月坪申报为“雅安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提升保护利用级别。通过规划,让革命遗址实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争创长征文化保护传承的典型范例。

(二)纳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现场教学点建设。把什月坪遗址、菩萨岗战斗遗址、猛虎岗战斗遗址授牌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纳入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的现场教学点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军人、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实现沉浸式、可互动的学习体验。一来可以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辈的政治本色、斗争艺术和优良作风,锤炼政治品格,弘扬担当精神;二来可以感悟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总结宣传“飞”的深刻内涵。红军夜宿什月坪,再从什月坪“飞”到泸定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意义深远。建议深入挖掘整理什月坪遗址史料,抢救性征集口述资料,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长征文化爱好者开展相关课题研讨、主题论坛,总结好宣传好“飞”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开发长征文化精品课程,挖掘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伟大长征精,发挥长征文化的育人作用;有助于充实完善关于红军长征在石棉、红军长征在雅安的成果书籍,加快长征文化数据库、党史数据库和网上党史馆的建设;还有助于真实还原“飞夺泸定桥”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搭建“雅安—泸定”两地文化交流合作渠道,更大程度地实现文化交流互鉴、共建共享。

(四)打造红军长征小道,助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什月坪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建议地方党委政府联合文化体育旅游局、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把什月坪打造成干部拉练基地,把“什月坪—猛虎岗”路段打造成红军长征小道,适时组织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虚拟仿真项目建设、“挑战极限”运动、马拉松全民健身活动等。一方面可以扩大什月坪的知名度,提升什月坪的历史文化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黄果柑、枇杷、农家乐、特色烧烤美食等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拉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促进石棉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武.《忆长征》[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93页。

2.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雅安历史(第一卷)》[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77页。

3.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从大渡河到夹金山——红军长征的一段艰苦历程》[M],2015年5月,第30页。

4.杨成武.《忆长征》[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98页。

5.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1月。

6.戴镜元.《长征回忆——从中央苏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M].北京出版社,1961年5月。

7.成仿吾.《长征回忆录》[M].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10月。

8.杨成武.《忆长征》[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98页。

9.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从大渡河到夹金山——红军长征的一段艰苦历程》[M],2015年5月,第30页。

10.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雅安历史(第一卷)》[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74页。

11.杨成武.《忆长征》[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96页。

12.杨成武.《忆长征》[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96页。

13.杨成武.《忆长征》[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99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