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红军题壁诗的探析与思考
骆志勇 中共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
内容提要:雅安市芦山县双石镇双河村马家大院二楼泥巴墙上留下的一红军题壁诗,这首红军题壁诗是一位重庆涪陵籍红军战士彭家模在长征途中的感怀之作,写得非常悲壮,也写得非常豪迈,其饱含的红军故事和精神十分感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是雅安的一处红色文化地标,怎样利这一个红色地标为雅安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开发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雅安 红军题壁诗 文化 保护与利用
1935年11月份,南下红军到雅安,开展了轰轰烈烈而又十分惨烈的对敌斗争,一首无题红军题壁诗却在字里行间反映了这段十分悲壮而又豪迈的历史,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探索。
一、红军题壁诗的历史背景
(一)红军题壁诗的内容及辨析。在雅安市区约68公里处的芦山县双石镇双河场曾经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的马家大院四合院二楼篱巴墙的灰壁上,现在仍清晰地留存了一首“涪陵彭家模感于军次”的红军壁诗,全诗24行,毛笔竖写行书。全诗面积宽100厘米,高60厘米,每字约3平方厘米。内容为: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把我的热血与头颅,贡献给多故多难的党。国与故乡,听呀!江水呜咽,胡骑悲秋;看呀!河山破碎,血染巴州。可怜我川西无辜的民众啊,名、天、宝暴骨无人收。别了我的故乡!感谢你饯行的三杯美酒。从此长征去,奋勇杀贼,奋勇杀贼,誓死不休!倘得凯旋重聚首。再行握手。勿悲切,诀别之悠悠。诗中写了红军将士即将离开家乡的悠悠别情,写到了对民族危亡的痛心和家乡人民和红军战士遍地遗骨的凄惨之状,更写到了不畏牺牲,对革命前程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整个诗情感充沛、有气势、有力量。这首诗和当时南下红军百丈关大战、还乡团屠杀红军伤病员和为群众办过事的群众等场面是十分贴切的,情景相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红军题壁诗的历史疑惑。这首诗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神秘的疑问和难以想像的离奇,仿佛是一道永远解不开的难题。一是时间上的疑惑。此诗落款是“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据史料记载,红四方面军已于1936年2月17日全部撤离了天(全)芦(山)地区。“按落款时间,写诗时红军已经离开双河场……”各地党史学者纷纷开始了探秘解谜。一种判断是这日期中的“四”字是笔画中有些涂抹的“二”字,否则彭家模4月还在双河场的话,是他没有随队行动,还是另有任务坚守在双河场?有人觉得“是否是红军战士记错了时间”,因此曾经有人将“四月”改成了“二月”,“就与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时间相符”,但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原诗客观记述便是四月。二是对彭家模身份的疑惑。据史料记载,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驻扎芦山双石镇时,马家大院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部,住在这里的是红四方面军中的领导人。当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治委员为陈昌浩。那么彭家模是谁呢,到底有怎样的身份?诗被发现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在这首诗发现后,专家和媒体就一直在查找“涪陵彭家模”的身份,但苦于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并没有大的突破。2004年《华西都市报》在刊载了这首红军题壁诗曾经提有这么一段文字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事:“如果读者有知道彭家模的,请与本报联系”。一石击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人说,诗歌写得非常豪迈,很有文采,不是一般人可以写出的。因此,他推测可能是徐向前身边的文职人员。也的有说,他应该是经历了川陕革命战争的红四方面军战士,因为诗词中出现了“巴州”(通南巴一带),在芦山一带伤病在这里养伤,直到四月伤好追随红军前在此留下的笔墨,也许在北上途中就牺牲了,所以后来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没有再见到彭家模及期作品。甚至有人说,这个也许是这家主人——当地有名的书法名家马负诚依照红军当时情况所题写在自家墙壁上的“假红军诗”。总之,有很多种说法,一直没有可靠的、有价值的线索出现。
(三)红军题壁诗的历史考证。“1944年,有人向时任双石乡保长的父亲报告马家大院有红军留下的文字,就发现了墙上有诗,但出于对红军的敬重,他还是让人把这守诗保护下来!”芦山花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裴体文在谈起这首诗时说,那时任乡保长的父亲告诉他觉得那些诗有价值,因此没有毁掉。这否定了马负诚造假的说法,证明了至少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已经有这首红军题壁诗了,而且也证明了是红军战士所作。上世纪80年代,当时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组到双石征访党史材料时,67岁的房主杨国英告诉他们说,她家是上世纪60年代买下这房子的,这堵墙本来一直都糊着报纸,前些日子刮大风的时候,墙上的报纸被吹烂了,他们撕开报纸,居然在墙上发现了一首诗。当时,时任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董耀君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一篇调查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引起了多家媒体竞相宣传报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经多年,红军师壁诗仍这样清晰,更证明了红军题诗的真实性。随着考证的深入,一些具体线索渐渐露出水面。2016年10月中旬,马家大院迎来一位特殊客人,这位客人是重庆涪陵人彭澜,自称是红军题壁诗作者彭家模的孙子。“笔迹完全相同,确实是我爷爷写的。”四十多岁的彭澜看着红军题壁诗激动地说。党史研究室根据彭澜留下的电话,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了解,彭澜是重庆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当时单位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他才带着儿子一起来到芦山,寻访曾经电视台报道与他爷爷同名同姓同乡的红军战士写下的诗。彭澜比较后表示,这首诗笔法、口吻和气势,与他爷爷彭家模的一样,可以确定是他爷爷彭家模的诗作。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涪陵日报》和电视台曾报道过关于芦山红军题壁诗的事情,当时我们一家就前往涪陵党史研究部门讲述了爷爷的故事,但没有查到有关爷爷的相关档案资料,爷爷的事情,大都是听我奶奶(彭家模之妻)讲述的。小的时候,奶奶曾再三告诉我们,爷爷参加的是红二方面军,曾是总指挥贺龙警卫团的文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和多位专家鉴定后,基本上对彭家模及题壁诗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彭家模生于1909年,参加过川陕苏区的斗争,在诗中有“血染巴州”的字句证明了这些,也见证了南下红军斗争的惨烈,“可怜我川西无辜的民众啊,名、天、宝暴骨无人收”可见一斑。红四方面军离开芦山后,彭家模因故留在当地,在离开双石准备追随长征寻找部队前,便 在马家大院留下了这首题壁诗。据史料记载当时,因伤病留在当地,被群众保护下来的红军战士就有10多名,有的还在当地安了家。而彭家模选择了继续北上,终于归队编入了后来的红二方面军,1941年回到家乡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据彭澜讲,家里曾经有一份彭家模的简历基本能证明他的这段经历,但后来遗失了。据彭澜介绍,彭家模是1958年病逝的。其身份已经得到证实。
无论彭家模的身份有多么的朴塑迷离,但至少可以得出结论是,这首诗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红军战士题写的,诗文内容及其内涵才是这首题壁诗的无价之宝。
二、红军题壁诗的作用及价值
(一)红军题壁诗的本体价值及作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四川省革命烈士诗文选析》这样评价这首诗:“不得不说,这首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首写在泥巴糊成的墙壁上,从照片上看,彭家模用毛笔行书竖行写成,其字体潇潇洒洒、遒劲有力,加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品味出诗的作者彭家模烈士的深厚文学修养,这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红军干部战士中,实为难得”。董耀君曾经评价:红军在雅安留下了很多红军遗迹,但像红军题壁诗这样的还是十分罕见的。据北京红二代红学专家田龙考究,全国红军遗迹、标语很多,但像这样的红军题壁诗还很罕见。少即是特色,是品牌,具有较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上世纪80年代发现这首红军题壁诗时,马负琼婆婆曾站在墙壁旁,将眼睛贴近诗歌,深情地诵读着“别了,我的故乡,感谢您饯行的三杯美酒。从此长征去,奋勇杀贼,誓死不休……勿悲切,诀别之悠悠!!”在场的人无不眼含热泪。2019年12月30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成都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推出《四川革命烈士诗文选析》广播节目彭家模烈士长征途中的题壁诗就曾经播出并且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成都故事广播等音频平台播出,受到广大听众欢迎。其价值和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初步显现。
(二)红军题壁诗的延伸价值及作用。2011年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请当地音乐人陈克强老师为红军题壁诗谱写曲子,并取名了《红军诀别诗》,当年红军比赛一举成名,悠美的旋律加上豪迈的歌词,当年红歌比赛毫无悬念地获得第一名,之后先后参加感恩歌曲大家唱、民俗节文艺节目展演、“颂歌献给党”、“青春红歌会”等大型文艺节目中表演或参加比赛,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此举荣获芦山县2011年度文化创意奖,受到县委、政府的隆重表彰。之后10多年来,到芦山来的体验红色之旅的游客总能不绝于耳的《红军诀别诗》的诵唱。2019年此诗此歌被中央视10台录入《音像方志·芦山篇》之红色记忆,更成为名扬海内的红色经典。由于诗中提出了“名、天、宝”“巴州”等地名,更成为雅安乃至四川的本土经典歌曲。如今,《红军诀别诗》已经在雅安广泛传唱,一次又一次地搬上舞台。一首《跑马溜溜的山上》让康定家喻户晓,《红军诀别诗》的歌曲延申功能也不可小觑,他将随着人们对其所蕴含的感天动地的红军故事和精神一起被时代传承。
(三)红军题壁诗的故事外延。红军题壁诗的历史背景深化。1935年11月2日,红四方面军南下中路纵队,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宝兴穆坪、灵关杨森20军3个旅,打得敌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连伤员都弃之不理,一路狂逃。当天,红93师先头部队,穿过灵关,翻越哑子口,夺取了双河场(今双石镇),在马家大院建立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先后进驻的领导有朱德、徐向前、王树声、李先念等,统筹指挥攻占芦山县城的战斗。这座马家四合大院,顿时,岗哨林立,警卫森严,参谋人员,进进出出,电报机房,嘀嘀哒哒。山谷幽深,蜿蜒曲折,十里长峡一线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此时红31军91、93师,红9军25师,包括增援部队,共计9个团9000人,翻越慈竹坡,俯冲仁加坝,在曹家山、七里山、尖峰顶一线,与刘湘21军3个旅,14个团12000余人,进行规模空前的十日血战,红军牺牲1100多人,团级干部10人。最后幸得红四方面军军长许世友亲率大军,星夜驰援,三面合围,击溃刘湘21军杨国桢教导师3个旅,敌军败退至莲花山和蒙顶山,红军以少胜多,成就了《青龙场战斗是天芦战役的模范战例》。虽然百丈关大战失利,但党史央、毛泽东同朱德等里应外合在芦山一带取得了同张国焘在雅安斗争从“分裂”“团结”的“转折性”胜利以及南下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忠诚如山的表现也为这些红色故事增加了红色内涵。1936年2月,在芦山县三江口,12名红军战士在江口高地被100多保民团包围,坚守直至子弹打光,英勇不屈,一起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全部投江牺牲。这些红军故事,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残酷的战争场面,红军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表达了红军战士“永远跟党走、誓死不休”的精神品质,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红军题壁诗的精神内涵。
三、红军题壁诗歌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保护力度。由于红军题壁诗写在篱巴墙上的石灰上,虽然前些年因为糊上报纸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到如今仍显得有些清晰。但因为篱巴墙由于风化、漏雨湿浸,周边已经有几块石灰和泥巴脱落,该诗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捷。同时由于该房屋为百年老屋,楼板为木板、木梁,时间久远,三、五人踩在上而就感觉不堪重负,给人一种要蹋陷的心惊,因此房屋的加固也是一个保护性课题。红军题壁诗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今年6月25日,习近平提出了关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作了重要讲话。同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这些都为要我们克服某些政策和技术的难题,共同解决红军题壁诗的保护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我们还应根据题壁诗的价值提升文物保护级别,让更多的人、各多的单位给予更有力的保护。
(二)加大利用力度。一是努力将该点位列入经典红色旅游范围和红色教育基地,讲好为什么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