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兴糙苏模式标本,1933年7月26日,俞德浚采集自宝兴县赶羊沟,珍藏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俞德浚,我国著名园艺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园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我国植物园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夏天,俞德浚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后,拟订五年川康植物调查采集计划,将四川省分为10个区(西康区域为第4区),分别派人员进行详细调查。
1932年和1933年,俞德浚两次到雅安考察植物资源。
第一次雅安行
1930年9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在重庆北碚正式成立,宗旨为“研究实用科学,辅助中国西部经济文化事业之发展”。
中国西部科学院成立后,先后设立理化、农林、生物、地质等四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兼善中学等三个附设机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重要的地方性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当时中国西部最早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于1931年设立,下设动物部、植物部,目标是“采集全川、西南各省所有动植物标本,以供农业之改进,学术之研究”。
1931年,俞德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因成绩优异,甚得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胡先骕的器重。毕业后,俞德浚被胡先骕推荐担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
俞德浚担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后,积极推动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的合作,拟订五年川康植物调查采集计划——将四川省分为10个区(西康区域为第4区),分别派人员进行详细调查。
1932年,俞德浚启动川康植物调查采集计划第一期,组织人员分川西南组、川东南组、云南组三路进行采集。俞德浚在川西南组,成员有蒋卓然、彭彰伯。
3月27日,俞德浚一行从北碚启程,搭乘汽车走走停停,四天后抵宜宾,再更换木船沿泯江上行抵达乐山。其后,在乐山、峨眉山、峨边等地采集一个多月,再西行至宁属(今凉山州),在越嶲(西)、西昌、宁南、会理、盐源、冕宁等地采集。
在冕宁的灵山寺采集标本后,俞德浚一行走小路经拖乌翻越菩萨岗,过擦罗老鸦漩,沿大渡河到达汉源富林。再从富林出发,走了两天,翻越泥巴山抵达雅安城。此时已是初冬,山顶上半部均有积雪,草木枝叶结冰,寒风袭人。抵达雅安城后,他们沿青衣江搭乘竹筏到乐山,走水路返回重庆北碚。
此次采集历时八个多月,先后制作腊叶标本1789号,两万余份。
俞德浚一行到雅安境内时,是初冬季节,他们在赶路的同时,也顺路调查记录了雅安的植物分布,并采集植物标本。今在国家植物标本库还能查到俞德浚当年采集于汉源的一号胀萼蓝钟花标本,馆代码WUK 0315397,采集号“俞德浚1738”,标本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
第二次雅安行
1933年春,俞德浚争取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对植物部五年川康植物调查采集计划的经费补助。有了额外的经费支持,俞德浚组织采集的信心与底气更足了。
俞德浚第一次到雅安时过于匆忙,采集到的标本有限,故在次年实施川康植物调查采集计划第二期时,将雅安作为重点。
1933年5月13日,俞德浚一行从北碚出发,经水路到合川,换乘汽车,经安岳、乐至、简阳抵达成都,再坐汽车到雅安城,步行到天全。
他们先在天全的旋子沟(地名)、蜂子河、永兴场(仁义镇)等地采集,后走小路,进入宝兴采集。
俞德浚一行到达宝兴后,先以县城为根据地,在附近的教场沟、冷木沟采集,后来分组赴东河之邓池沟、硗碛,与西河之赶羊沟等处采集。俞德浚先后攀登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狮子山、青草塘、中梁子等处采集,在中梁子海拔3250米处采集到小垫柳等标本。
俞德浚在《四川植物采集记》中说:“桥皆圆滑,由树作成,不加修整。有时峡谷两面皆绝壁木桥无法支持,冬季水浅涉行以过,夏秋洪水期,则非自悬岩上匍匐移行不可。岩石间隙有时窄狭不能容两足,须先后替换梯级而过。路之奇险,令人毛戴!中间经过飞水,自高百数十尺之悬岩有瀑布三段向下直流。水石相冲水花喷出如细雾,峡谷间风势紧急,寒气迫人,来往小路皆自瀑布前通过,呼吸急迫如在急雨中行走,一霎那间衣履尽湿矣。”
俞德浚在宝兴各处采集一段时间后,翻越狮子山,进入康定鱼通一带采集。后来,俞德浚一行又取道两河口,去往阿坝州小金方向,到理县、茂县、松潘等地采集。
1933年,俞德浚组织的三路人马共采集到植物标本949号10000余份、林木籽种30余种、木材标本54种、药材标本40号、苗木100余株。目前,尚能在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搜索到俞德浚采集于雅安的标本106号,其中采集于天全的有醉鱼草、青榨槭等37号,采集于宝兴的有皱皮杜鹃、绢毛蔷薇等69号,分别珍藏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院、四川大学等处的植物标本馆。
1933年,俞德浚在宝兴境内采集到毛肋杜鹃、毛缘筋骨草长毛变种、毛叶花椒、宝兴糙苏、四川红门兰、宝兴藨寄生、线叶黄堇7种植物的模式标本。
盛赞宝兴“花木满谷”
“山中植物种类繁盛,森林生长茂密,为川西各县所仅见。早春期间,山花怒放,红紫争艳,点缀于苍翠郁闭之松杉林中。高山草原浅绿平铺,群芳散布丝棉,夫自然界之伟大壮丽,使人工作兴趣勃发,殆已忘却旅居跋涉之辛苦矣。”俞德浚后来撰写《四川植物采集记》,以《花木满谷之宝兴》为章节标题,记载了他们在宝兴县的所见所闻。
在宝兴县城附近冷木沟、教场沟采集时,俞德浚写道:“落叶树方始萌芽,惟荚蒾、溲疏、山梅花正盛开,粉白相间,清香徐来。间有少数常绿之杜鹃与樟科植物,夹杂其中,但花期已过,满地缤纷矣。”
俞德浚对宝兴的森林极为赞叹:“宝兴位群山万谷中,居民稀少交通不便,各地林木多未欲伐。其中,如邓池沟、黄水河、赶羊沟、大小鹿井、梅里川、硗碛、中岗等数处,纵横一二百里之森林,直径三四尺之树木,均极普遍,此后殊可有大量木材供吾人之开发利用也!”
俞德浚一行完成采集任务返回北碚,在整理标本间隙,应邀参加会议并作演讲,他以《一年来边地采集的旅行生活》为题,分享了五年川康调查采集计划的经历和感受。他在演讲中提到,“宝兴森林生长得茂密,植物种类之复杂,为川西各县所仅见。很多贵重药材,如贝母、虫草、当归、大黄为县中大宗出产。”
此外,俞德浚在《四川植物采集记》中介绍:“宝兴全县四界均为群山环抱,三千五百公尺以至四千余公尺之地带,皆为高山草原,此种丰美草原,除可供畜牧之外,每年复有大量药材之出产。居民赖以生活者约十之七八,为农家重要副产之一。药材之种类既多,成熟挖掘之时间亦不同。例如旧历二三月间采集独活、赤芍、绵芪并掘虫草。四五六月间掘贝母。或设阱捕麞以取麝香。七八九三月间掘取羌活、大黄、木香等。”
渝德浚当年在宝兴考察后,认为宝兴“至今沿河诸谷,林木畅茂未开发,复以县中人烟稀少,建筑燃料之消耗无多。高山植物社会,仍可保持其自然状态,诚研究植物生态学者之适宜处也”。
而今,雅安仍以生物多样而著称。 杨铧/文

东拉山秋色 资料图片

毛肋杜鹃主模标本,1933年6月11日,俞德浚采集自宝兴县冷木沟,珍藏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

毛叶花椒模式标本,1933年6月29日,俞德浚采集于宝兴县赶羊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