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名人 >> 正文

吏师樊敏

 【发布日期:2022-08-04】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汉嘉初闻子规啼,

秉烛挑灯忧社稷。

弹饕纠贪铮铮骨,

丹心铁血寄青衣。


芦山,一座镶嵌在青衣源头的千年古城。位于县城南郊1公里处是东汉石刻馆,其馆是为纪念巴郡太守樊敏所建。石刻馆坐东向西,背依罗纯山麓,面朝关山山峦。馆内矗立有樊敏碑、阙、石兽等汉代文物,造型雄浑,气势磅礴,汉风蜀魂,匠心独运。樊敏碑上篆刻的文字“如明月开天,荷花出水”记录了樊敏刚正不阿,廉洁守孝的一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碑上有一圆首,每当丹桂飘香,秋月刚出罗纯山巅一刹那,银色的一缕月光会不偏不倚从碑首穿眼激荡而出,千秋思念的月光似水流年,流淌微澜。那洞穿尘封历史的月光,宛如时光的隧道连接着远古与现代、串联起远方与故乡。

樊敏, 字升达,青衣县(今雅安芦山县)人士,生于汉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19年)樊家祠。

樊敏,在青衣县的钟灵毓秀孕育中,沫水河的静谧深邃润泽下,灵气与生俱来。樊敏,其幼年天资聪颖,以好学著称。精于诗书六艺,子史百家,童年时即研读《春秋严氏经》、《吕氏春秋》等著作,知识渊博,品学兼优,出类拔萃。与孙叔敖、晏婴、西门豹等清官廉吏为仿效之表率。不仅如此,樊敏,重孝道,敬父母,尊长幼,德才兼备,仁爱之心显于儿时。

青衣县,山高林密,多雨潮湿,樊母不幸身患重疾,脚上长有鸡蛋大的脓疮。脓疮溃烂,黄水横流,满屋恶臭,让樊母苦不堪言。小樊敏照顾母亲毫无怨言,为其母亲不厌其烦的擦拭脓血,遍寻丹方,攀爬悬崖采集草药,煎药必亲自尝试,跪于床头亲自服侍母亲喝下。为了让母亲早日康复,小樊敏强忍恶臭,一口一口用嘴为母亲脓疮吸出脓血,然后敷上捣碎的草药。在樊敏的悉心照料下,樊母最终得以恢复健康。

樊敏吸疮孝母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百姓们教子皆以樊敏为其楷模。

樊敏30岁时已名噪乡里,他的才识德望,不仅深受乡里拥戴,也被当时的汉景帝所赞善。汉景帝推崇廉洁、正直的风气,并派遣专人准备礼品,礼贤下士请他为国尽忠出力。无奈汉朝朝纲祖训规定未满40岁不能举孝廉,所以樊敏只能屈就为青衣羌国国丞。

在担任国丞十年中,樊敏“劝课农桑”大力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发展农耕,种桑养蚕,其政策得到了兄弟民族高度的信任与认可。同时,樊敏尊重各民族间的民族习惯,积极传播汉族文化,少用武力,多用教化,赢得雅安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崇敬和信任。

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在樊敏40岁时因政绩卓著且公正廉洁,贤孝有佳,被蜀郡属国都尉(府治设青衣县)举荐他为“察孝除郎”。

但而此时的东汉王朝正值宦官当权,斗争激烈,国家动荡。樊敏,忧国忧民,大义凛然,刚正不阿,不趋炎附会于权势,文采飞扬,气冲霄汉写檄文进行批判,因而得罪权贵被外放。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樊敏被外放云南永昌郡任长史,(今云南保山地区,古哀牢夷国,为边远民族地区)掌兵马,在哀牢夷国领兵保疆期间,樊敏一反历代统治者歧视落后民族态度,用武力残酷镇压之暴行。他积极传播汉文化,将汉地的农作物种子,先进的农耕工具,蚕桑种植喂养技术无偿地赠与和传授。同时开展斗牛、赶圩、山歌会等民俗活动增进了两国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并鼓励各族边民通婚联姻,融洽了民族关系,巩固了西陲边防。

东汉延熹六年(公元163)樊敏因政绩斐然。后升任宕渠(今四川渠县)县令。

时值东汉年间,察举制和土地兼并使致豪门大族势力强盛。宕渠氏族更是只手遮天,官商勾结,百姓苦其久已。

樊敏上任当日,当地氏族便按照以往新官上任的惯例。派人带着金银珠宝,想要叩开新县令的大门,樊敏听清楚来意后,直接就关门送客,一概不收。并挂出告示,悬棍于梁,倘若还有登门送金银者,必将乱棍打出。

宕渠氏族贼心不死,后又多方打听得知樊敏酷爱食桂溪河的鲫鱼,便命人打捞数十尾偷偷送与樊府门房。樊敏之情后大怒,严厉斥责下人,并将鱼悉数放回河里。从此,樊敏每日粗茶淡饭,再未曾见食过鱼。

新县令不收贿赂,梁悬警棍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百姓接连拍手称快。但氏族在当地经营多年,盘根错节,枝舒叶茂,用重金收买腐败的官员,想从内部挤兑樊敏。

樊敏“仕不为人,禄不为己”用其睿智头脑,光明磊落的作风,大义凛然与腐败的官吏相抗衡。他弹饕纠贪,务锄民秽,收集铁证,奋笔疾书,奏请皇上,并恩准了剔除腐败的圣旨。

樊敏,廉洁奉公,殚精竭虑。首先整顿吏治,腐败官僚虽然心中多有怨恨,但皇上圣旨在头,也不敢不从,新上任的官吏都是樊敏之前工作中就培养好德才兼备的亲信,吏治内部力量得以统一。

樊敏施行教化,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缓和社会矛盾,伴随着丰收到来,当地的农业产值竟比往年翻了几番。人人都丰衣足食。氏族大家也对其刮目相看,出入之内都对这位清廉能干的县令多了几分敬畏之心。

苦心耕耘三年后,宕渠变得安居乐业。可就在这时,樊敏家中却突发变故,慈母仙逝。百善孝为先,樊敏只得离开任上归家守孝,临行之际,氏族大家也予以大量资助,都被樊敏一一婉拒。城中万人空巷,百姓依依不舍夹道相送,十里凉亭无不是热泪染巾,为此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樊敏,为母守孝三年。孝满,重归仕途,期间遭遇两次“党锢之祸”,多次被贬或罢官。在政治风雨的旋涡中,樊敏依然坚守初心,一日三省吾身,不改其本色。

他在担任治中诸部从事时,居官守法,起用正直人士,不用奸邪之人,按照朝纲法典,弹劾纠察贪污腐败的官员,为民除害。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即便是乡邻族人犯法,也明正典刑一律按法处决。经过严法惩治,震慑奸佞。樊敏所辖管区,百姓和睦相处,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感念于樊敏功绩,官吏们竞相学习效仿,对其称为“吏师”。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米贼之乱席卷华夏,巴蜀之地也未能幸免。一时间,杀戮四起,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冤魂游荡。樊敏,义愤填膺,召集所辖各部,高举义旗,勤王平叛。他不惧年事已高,依然随军纵横疆场,用深谋远虑的智慧,运筹帷幄的指挥,严明军纪的虎贲之师,一次次的重创叛军。使其叛军听其字号,见其旌旗就丢盔弃甲,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黄巾未平,董卓乱京,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恰逢当时川西地区的青羌民族反叛朝廷,益州牧刘焉奉旨平叛,曾任青衣羌国国丞的樊敏已是古稀之年,但为万千生灵免遭战火涂炭,毅然挺身而出欲止戈为武。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单枪匹马来到青衣羌国,舌战群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青衣羌族归附朝廷,为平叛立了大功,刘焉举荐他到国都洛阳当司徒,位列三公,不过樊敏早已淡薄仕途名利,以道路阻隔的理由推辞不往。刘焉便表请樊敏“领校巴郡太守”

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去世刘璋接任,将巴郡一分为三,调樊敏去汉中任太守,此时樊敏已经75岁高龄。他见刘璋妒贤嫉能,亲小人远贤臣,更不愿与奸佞为伍,即使委以高官厚禄,他也坚决“投核长驱”托病辞官。后来刘璋陆续给“助义都尉”“褒义校尉”的荣衔,耄耋之年的樊敏早已深藏功与名,淡出仕途,潜心著书立传。

三年后,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一代廉吏樊敏,两袖清风,在贫寒中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樊敏死后,因其生前的高风亮节的节操,廉洁奉公的秉性,人们立碑建阙纪念,颂扬其功德,所立碑即:樊敏碑。

纵观樊敏一生足迹遍及川、陕及京都一带,曾受任为青衣羌国国丞,并在边远哀牢夷国领兵保疆,几经沉浮官至巴郡太守,期间他忧国忧民,体恤民情,高瞻远瞩,重视文化教育,推儒家建学堂,积极传播汉文化,促进民族交流,兴修水利,推广农耕,鼓励蚕桑,深受各民族的崇敬和信赖,是一位杰出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同时他两袖清风,为官清廉,才华出类拔萃,且品德崇高,虽入仕途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弹饕纠贫,务锄民秽,仕不为人,禄不为已,案罪查杀,”当之无愧“吏师”二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呼一吸间早已千年,梧桐深锁清秋,月光下长满苔藓的瑞兽虔诚地匍匐,拱卫着樊敏碑阙。樊敏的风骨早已在姜城深深扎根,他那廉洁奉公的品质、刚正不阿的秉性,如同深秋一弯新月光映照下的青衣江水,奔涌不息,万古流芳!

正是:

罗纯山秋月如钩,

影入青羌江水流。

樊公浩气化碑阙,

高山仰止岁月稠。(或:思君不见万古愁。)


作者:李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