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英(1857~1918),字伯朅,号蒙阳渔者,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车岭镇吴沟人,清末民初著名经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著有《寿栎庐丛书》73卷,遗稿54册等。
吴之英不畏强权,曾参与组织蜀学会,担纲《蜀学报》主笔,“为救世而呼号”,为牺牲的“戊戌六君子”长歌当哭;支持参与“保路运动”,书写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闻名遐迩。他敢于斗争的行为赢得当时社会敬仰和后世认可。《四川通史》载:“吴之英在振兴蜀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上是有杰出贡献的爱国学者。”
吴之英以“忠孝传家,自贵自强”的家风影响子孙,留下了“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正。步履必安详,居处必镇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的家训。
身体力行传孝道 义行善举劝乡邻
吴之英孝敬老人,远近闻名。自己有了孩子后,也以身作则,在孝敬老人方面给孩子们做出榜样。他向孩子讲解《礼记》《弟子规》,特别是《入则孝》的文章,从原文朗诵到逐字逐句解释,情真意切。吴之英不但在家中实行孝道,也把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传播到社会。
1901年,吴之英辞官回乡后,常为乡亲邻里看病,除热情接待、对症施治外,还不收诊脉钱,并利用给人治病的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自贵自强重教育 倡导维新振蜀学
吴之英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他把培养祖国的后代作为己任,并把自己的治学精神灌输给学生,以己之行影响学生,成为一代教育家。在简州通材书院任教时,他用古代优秀文章、诗词对学生循循善诱,既传播知识,又讲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持之以恒。
民国元年(1912),四川成都督府设国学院,任命吴之英为院正,他撰联书于校门:“斯道已将亡,难得四壁图书,尚谈周孔;后生诚可畏,何借两行芹藻,不压渊云”,以激励仁人志士爱国之情,并拟定“研究国学,发扬国粹,沟通古今,切于实际”的宗旨,创办《四川国学杂志》,传承发扬国学文化。
宋育仁组织“蜀学会”,吴之英任主讲,以学会名义创办《蜀学报》。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望日创刊,到八月初被查禁,共出13期。吴之英先后发表《蜀学会报初开述议》《学会讲义》《赋役篇》《政要论》等杂文,剖析时弊,提出严法治政,着重理财,平衡赋税,奖励农兵,启迪民智,西学中用等一系列变法主张。后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六君子”就义,“蜀学会”被解散,他书写长诗《哭杨锐》后愤然离去,重新回到教育事业上,同时钻研岐黄之术治病救人,写成《经脉分图》《会经文次三十八论》,为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1913年,川人为纪念“保路运动”牺牲的爱国志士,在成都少城公园〔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950年更名为成都市人民公园〕建立历史丰碑,请著名书法家吴之英、赵熙、颜楷、张学潮,各以不同字体书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十个大字,南面融篆隶魏碑者出于吴之英手笔(北面出于赵熙手笔)。
吴之英博览群书,经史辞章造诣较高,尤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工书法,善骈文,与绵竹杨锐、富顺宋育仁、井研廖平同称“尊经四杰”。
吴之英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寿栎庐丛书》73卷,遗稿54册。《续修四库全书》吴之英就有3部作品入选。吴之英穷30年学问著《仪礼奭固》,在其序言中写道:“礼可为国,天理人情今犹古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1918年,吴之英逝世。家乡人民为纪念他终身为教,在县城西梨花岗立“吴伯朅先生教泽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