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敏阙位于芦山县芦阳街道黎明社区石马坝东汉石刻馆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樊敏阙是东汉巴郡太守樊敏墓碑和墓前建筑物、陈列物。樊敏,字升达,为芦山原沬东乡樊家祠人,官至东汉巴郡太守。碑文字迹模糊,尚能辨认,对其一生作了详尽记述:从小聪颖好学,见义勇为,因其才德兼备,被召请入朝为官。为官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被人称为吏师,是为官者的典范。享年84岁。樊敏死后,葬于罗纯山麓沬水东侧(今石马坝)。其墓碑阙始建于东汉建安十年(205) 。碑为红砂石质地,高2.93米,宽1.2米,厚0.28米。上部微削,圆顶圭首,作二螭龙,其首向右抵于碑肩。螭体态上拱如虹,其下镌刻“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个汉篆体字,字成双行,每行6字,字下有一圆孔(称穿眼),穿下为碑正文,书法为汉隶。碑座为龟趺,龟首偏右。碑阴(即后面)圭首刻双螭,与碑阳(正面)同式,螭下刻一鸟形,其形长头拖尾似凤,穿眼下刻跋文二列,上列为南宋朝议郎知县事眉山丘常隶书,共14行135字;下列为南宋眉山程勤懋直书,共14行155字。正面碑文,内涵广博、书法镌刻艺术精湛,曾收入宋赵明诚所著《金石录》,康有为曾用一个“绝”字赞其高妙。
樊敏阙,置于碑前,北宋时已倒塌。1957年,四川省文化局拨款修复扶壁式左阙(右阙仅残存部分部件)。左阙由座、壁、楼、檐和顶盖组成。从座至顶共13层,高5.32米,宽2.54米,厚0.91米,单檐山字形脊顶,中央刻一含绶之鹰。主阙楼面刻《哀牢夷九隆氏龙生十子图》,子阙楼正面刻《西王母骑虎龙图》,北面刻玉兔像。斗拱层转角处均刻角力神。此阙为国内现存极少的汉代石阙之一,不仅艺术观赏价值极高,且是研究汉代建筑工艺的瑰宝,被《中国美术辞典》收作版图。
阙前有2具石兽,雌雄特征明显,昂首挺胸作跨步状,其肩有双翅,翅末有二健羽抵及臀部,垂尾,四足及尾连于长方形座上。雄石兽前爪抚一蹲立之蟾蜍,蟾蜍肩部有羽,其四肢伸向前腹部,长0.4米,宽0.3米,高0.2米。雌石兽前爪抚蟹,蟹向后侧立,长0.25米,宽0.25米,高0.15米。二石兽即史籍所谓之“天禄”“辟邪”。民国版《芦山县志》记载,其似虎,乡人则称之为“石马”。其构思奇特,造型生动,琢工精细,极具地方特色。另有较小的石兽1具,其头角、颈及腿有卷毛,其长1.77米,宽0.66米,高1.08米,民国版《芦山县志》记“似石羊”。还有兽形石坯1具,已雕出身躯轮廓,长2米,宽0.55米,高1.35米。石龟1具,腹部平匐,背部有植碑基槽,长1.94米,宽1.40米,高0.45米。推测兽形石坯及石龟,为制作时之废件。1988年,樊敏阙及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