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颐墓阙及石刻位于雨城区青江街道石马社区,为东汉益州太守高颐的墓阙,是迄今我国30余座汉阙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仿木结构石质建筑,也是唯一集神兽、阙、碑、神道、墓为一体的汉阙。
高颐墓阙及石刻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高颐,字贯方,益州汉嘉(今雅安)人,举孝廉,学优从政,官至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益州太守。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因天降灾殃,卒于任上。卒后,因他政绩显著,汉皇敕建阙以表其功,同年修墓建阙。高颐阙原是一对扶壁式双阙,分东、西两阙,两阙相距13.6米,阙间有高君宋碑及巨型石辟邪。现东阙已残,仅存阙身,主阙斗拱层以上和子阙已散失,清代曾修复东阙石刻屋顶。阙身北面刻有铭文:“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
西阙(包括子阙)保存完整。主阙13层,高约6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7层,高3.39米,宽1.1米,厚0.5米。阙用多块大小不同的红色长条石英砂岩叠砌而成,为扶壁重檐五脊式仿木结构建筑,由基、身、楼、顶四部分组成。整个高颐阙的浮雕图案想象丰富,内涵深厚。阙基四周雕刻矮柱和方斗。阙身由蜀柱和额枋组成,阙身上方是五层砌石形成的楼部,楼部立面含义深厚,雕饰精美。第一层南、北两面各浮雕一饕餮,转角大斗下面各雕刻一角力神;第二层浮雕内容则充满历史意义,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著名的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金乌等;第三层向外倾斜,浮雕为人兽相斗的图案和花纹;第四层雕刻着“神荼”“郁垒”“天马”“飞黄”等具有极大象征意义的动物;第五层刻有一幅十分清晰的《车马出行图》,绕阙身一周,并与子阙的出行图相连,周长4米,似乎暗示着主人的权势和生前的荣耀,有三车导从,每个车前为伍佰、骑吹、骑吏等,四面雕成枋头24个,枋头上阴刻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口(方)”,正中脊部刻一鲲鹏。阙顶仿汉代木结构建筑,为重檐庑殿顶,分别雕有圆椽、连檐、瓦当和叠瓦而成的屋脊,脊顶雕刻有嘴衔组绶的雄鹰。顶下有角柱、枋斗。阙前两具圆雕石兽保存完好,雌雄各一,称“天禄”“辟邪”,似狮非狮,似虎非虎,肩生双翅,昂首、张口、吐舌,威猛雄健,为东汉石刻精品。
在高颐阙以北约200米处,立有石碑一通,为红砂石碑,高近2米,宽约1米。碑文记述了高颐生平事迹,部分字迹漫漶已无法辨认。高颐墓阙及石刻,是中国现存汉代地面石构建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汉阙,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高颐阙作为蜀中汉阙代表,成为众多文化名士研究的对象。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历史学家范文澜、美学家王朝闻等,都从各自学术研究的角度在著述中对高颐阙有过高度的评价和肯定。1961年,高颐墓阙及石刻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在原址上修建了高颐阙博物馆。2020年10月,此处扩建为高颐阙文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