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因其思想上以“仁、义、礼、智、信”冶理国家,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这种思想到了宋代朱熹时期,可谓达到空前的高度,朱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更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由于朱熹的儒家思想在朝廷的重要位置,全国兴起了一个修建孔庙的热风。据有关史料记载,宋绍兴年间(1131—1135年),芦山县令宇文仕着手建成文庙,庙址原在古姜城内,坐北朝南,其规模并不大,年久损毁。至明永乐(1403—1424)年间重建,亦坐北向南。到明正德(1506—1521)年间,县尉汪浩将芦山县址由大渡(即今向阳坝)迁至古姜城。孔庙便由姜城内迁至新城东街处。嘉靖廿九年(1550年),县令周裴将文庙改为坐西向东,改善后,因芦邑文事衰颓,士绅们颇有微词。直到明万历45年(1617年),适逢在湖广任职的镇国将军芦山人竹密退归乡里,便会同乡绅张、郑二人,捐资改建,仍成坐北向南。历经四年风雨,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方告完成。
完善后的孔庙,颇具规模。孔庙临东街街面,有一红砖砌成的高大照壁,照壁正中,镶嵌有一陶土炼制的陶龙,见方两米,镂空立体雕塑,为二龙抢宝造型,尖角上面,雕塑由九块67公分见方的零件拉倒而成,但结合处天衣无缝,造型生动,技艺精谌,为县城内八景之一,称“红壁陶龙”。
穿过照壁门洞,但见一长方形大坝,大坝由青石石板铺成,东西两边各有一排古柏,树荫参天,树干三人方可合围。大坝前面由一条石砌成,水池横断,水池深丈许,周边围以石栏杆,池上有三道石拱桥。跨过小桥,走一段路,是一高大的石牌坊,仰望横额,上书 “万世师表”“功垂千秋”字样。穿个牌坊,走一段路,便是一“三合”式结构的建筑,正中是正殿,供孔子像。
关于孔子塑像,据县志记载,自建文庙以来,孔子塑像皆为木雕,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颁下诏书,认为孔子之品德、学识、功德等不能用具体的形象体现,具像了反而把圣人固定在一定的框框内,并有辱先圣,所以下令全国各地的孔子塑像一律毁除,同时以木牌代替,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先师之位”字样。唯有芦山未遵此令,将孔子木雕像一直保存完好。孔子像居中,东边依次是:复圣颜回,述圣子思仞。闵埙、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边依次是: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正殿两边的偏殿,东偏殿依次为公孙侨、林放、原宪、南宫适、商翟、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文、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鄡单、罕父黑、荣旂、左人郢、郑国、原元、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元、琴牢、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县亶、牧皮、乐正克、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共四十位)。
西殿有:遽瑗、澹台灭明、密不齐、公治长、公析哀、高柴、樊须、高泽、巫马施、颜辛、曹恤、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点,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中、公西点,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邱明,秦冉、公明仪,公都子、公孙丑、依载、程颐(共三十九位)。
另,东殿还供先儒三十七位,西殿供先儒三十三位。
据《芦山县志》载,东西两殿先儒名位历代皆有少许增减变动,此处不一一赘述。
文庙建成后,每年作春、秋两次祭祀。具体时间是仲春(二月)的第一个丁日和仲秋(八月) 的第一个丁日。比如今年仲春二月的第一个丁日是丁巳即二月初二,这天就是祭孔之日。仲秋八月的第一丁日是八月初六丁巳日,这天也是祭孔之日。
祭孔的礼节十分讲究。
正殿、孔子像面前,所献的有三牲:即半成品的全牛、全猪、全羊。其它礼品有盐、茶、米、豆、瓜果之类,可立即食用的荤腥佳肴、汤汁、水酒等,并用相应的金属木、竹器具盛装。还配备了一方白色的丝织品(帛)。香烛礼品一应具全。
东西偏殿所供礼品,层次稍低。三牲中没有全牛,其它礼品都要减少几样。
祭祀时,要演奏琴、瑟、钟、鼓、笙、埙篪、箫、笛等乐器。还有三十六人舞蹈,舞蹈者分排两旁(称舞佾)。凡参加祭祀之人,期前三日分别住在专门准备的房间里,不能饮酒,不食葱蒜之类荤物,不吊丧问疾,不听音乐,不处理刑罚之事,不作其他不干净之事。祭前一日,主持祭祀之地方官 (知县)把要参加祭祀的人员名单从中门送出,由鼓乐伴奏送至文庙张挂。到晚上,检查三牲礼品是缺漏,然后作正规祭祀前的预演。
到了祭祀这天,鸡叫头阵,有关服务人员就已将一应三牲礼品、香烛花果、器具陈设完善。知县便率祭祀人员到更衣所穿戴整齐,再到祭祀现场,开展祭祀典礼。
芦山古为青衣羌国属地,地域十分偏远,然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早,孔盂之“忠、信、孝、悌”之儒家思想较为浓厚,故南宋之前就有任光、樊敏、王晖、杨巽等治国、守国的能臣官宦。特别是到了南宋,尊崇儒家的思想更蔚然成风,芦山文庙的修建便是这种风气的佐证。而芦山文庙的修建更把芦山民众的“忠、信、孝、悌”“仁、义、礼、智”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明代至清末,每隔10天均在芦山文庙举办一场以“孔盂之道”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免费讲座,主讲人员皆为当地名望较高、文化水平较高之绅士,且要经县令亲自考核批准并颁发聘书后,方能进入文庙讲授。听讲人员多数为7岁以上少儿,每场讲座均人满为患。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岁月中,芦山人从小就受到了孔盂思想的深刻熏陶。
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从明代到新中国成立前为人所称道而载入史册(县志)的人物,大约就有:忠列之士十一人(张斐、程子注、程氏六烈、周复生、程步云、乐以琴);孝友人土十人(胡元雍、张志贤,张浦、谭辅臣、唐维周、任体良、任体芳、姚沛泽、姚子泽、李怀忠);名宦八人(李必钦、竹会阳、竹载阳,竹密、陈万策。陈平泽、骆万成,唐步瀛);隐逸人士十九人(王之宾、程之诸、程之统、程之纪、程之由、胡龙、胡谟、胡承谟、胡经文、胡经定、孟仁六兄弟、竹全仁、周瑞岐、王运通);贤妻良母孝悌贞洁三十四人(张冯氏、竹张氏、蒲竹氏、李扬氏、竹马氏、竹田氏、程韩氏、卫凌氏、竹骆氏、许汪氏、竹华氏、王胡氏、李张氏、瞿朱氏、吴乐氏、骆戴氏、杨杨氏、文李氏、张任氏、李张氏、王杨氏、张孟氏、张王氏、任竹氏、鲜任氏、姚高氏、姚宋氏、赵高氏、李张氏、周张氏、杨骆氏、舒任秀、张文秀鲜蛮女子)。
以上所列86人,皆是在建立孔庙、推崇儒家恩后,于芦山广大民众中涌现出的男女姣姣者,他(她)们或忠于国家,以仁治世,或忠贞刚烈为正义而献身,或捐资办学,或贤孝治家,教敬长辈,或守身如玉,矢志不嫁二夫,或甘贫如饴,拾金不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尊孔敬礼的思想,无处不体现出来。比如:凡新来上任的县官,未进署衙,首先要作的事便是进入文庙,瞻仰先圣,作祭拜之礼。在学校中,老师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老师处罚学生(吼骂或打板子),家长不会有怨言。家长教育孩子,要视老师为父母。学生上学或路上遇见老师必定要对老师行鞠躬礼,孩子从校回到家中也要向家长行鞠躬礼。人们尊敬孔子,称孔子为孔夫子。尊敬孔夫子本人,也尊敬与孔夫子有关的东西,比如老师或家长教育学生:不可用书籍垫座,有字的纸张残片不能乱扔,乱扔是不爱惜文字,是不尊敬孔圣人,这世即使不受惩罚,二世也会遭到眼睛瞎的报应。有字的纸张残片要丢进“字篓”,送到专门修建的字库里火化。
据考,芦山历来发生兵灾、匪患,民房或其他建筑时有毁坏。但从无损毁其它寺庙,特是损毁文庙之举,足见孔圣人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听老一辈人讲,旧时,芦山有个地方势力首目,虽是行武出身,也是以孝带兵,以孝治家。其母吼他一声,他也会毫不迟疑当着足下兄弟伙下跪认错。孔子仁孝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
作者:骆良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