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地处汉源县最南方,由几个沿山村庄组成,由于瀑电建设,大树镇老街等许多老屋因蓄水拆除,大渡河以南乡镇,至今保存较好的老屋就只有河南乡境内的大湾、八里堡、五里和乡政府附近万安桥几处了,这里没有原大树张堰店“七星抱月”那样规模宏大的多天井四合大院,也没有雕龙画柱、飞檐翘角的高大建筑,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江南木质结构的普通古屋。
由于时间推移,社会的变迁,河南乡境内几处老屋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坏,残存的老屋古朴之中显得有些荒凉,可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在交通落后解放之前这里是何等的繁荣和热闹,它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栈口,因为过了这里将是几十公里无人烟的深沟,道路崎岖险峻,还经常有土匪出没,自然而然就成为怱怱过往商人和马帮的歇息落脚之地,几段老街街道全由青石板铺成,两边房屋都是穿斗木结构的坡屋顶青瓦房,随着时间的流逝,青石板路已被水泥路代替,只有两旁昔日的店铺还保留着部份,见证着远去过去,见证着多少代商人、背夫的蹉跎岁月。站在小街中央,闭上眼晴回味着远去的历史,赶马人的吆喝声,运送物质的骡马铜玲声,背夫们滴落的汗珠打在古路青石板上,凛向四方,歇息时的拐钉深深扎在石板路上行成的小窝,彷彿就在眼前,向我们述说着祖先们为生活艰难奔博的往事。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今居住在河南乡八里堡五里排老屋里面的人已很少,多为不愿离去的留守老人,他们坚持着一份不舍,守护着一段具有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
一九三五年五月,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为了摆脱蒋介石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决定抢渡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派出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和红二师政委刘亚楼,带领红二师特务连的红军战士,沿丝绸之路过经越西过深沟来到河南乡,其目标是到大树堡佯攻富林,拖住刘文辉军队,掩护中央主力红军强渡安顺场。由于途径几十里无人区,部队需要休息和食物补充,红军连队驻扎到了五里排和八里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诬蔑宣传,说共匪所到之处烧杀掠抢,共产共妻,听到风声的地主和有钱人纷纷收拾钱粮隐藏起来,留下的都是贫苦农民。红军到后一边向群众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一边征收军粮,至今五里排农户墙上还保存着“红军是咱们乾人自己的军队”等宣传标语,面对红军的到来,当地群众先也有些害怕,但很快发现,这支队伍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他们住寺庙,住老乡屋檐,帮老乡劈材担水,对老乡和蔼可亲,收购粮食还公平付钱。其中有一户住在老木屋的贫苦农民姓周,女主人叫周殷氏,丈夫常年给地主家打工,儿子给地主家放羊,生活也非常困难,见红军帮他家劈材挑水,自己吃糠咽菜从不扰民,对老陌姓就象亲人一样,便将自家仅有的一斗大米,用一把木升子一升一升撮出来,全部给了红军,红军给她线,她坚决不要,红军战士给她家打欠条她也不让,红军战士要给她家留一点,她也说她自己可以想办法。直到第二天红军告别老乡离开河南栈前往大树堡执行任务后,周殷氏再也沒有向任何人提起过此事。
一九七五年十月的一天下午,有三位解放军同志在汉源文化馆干部带领下,来到了河南乡河南村五里排,找到了周殷氏奶奶和她的孙子周定孝,向年近八十的周殷氏老奶奶行军礼后说,老奶奶我们受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安排来看望您老人家,并付您当年支持红军一斗大米的钱,感谢您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支持!周奶奶激动地说,党中央毛主席没有忘记我们,当年的红军没有忘记我们,现在生活好了钱就不要给了,解放军同志几次付钱,周奶奶都坚决不受。解放军同志又问周奶奶当年那只借粮给红军的木升子还在吗?周奶奶说一直都用着还在呀!说着便拿出了木升子。解放军同志接过木升子,仔细端详了一会说:这不是一只普通的木升子,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它记录着人民群众对红军的一片真心和真情,我们要把它带回北京,存放在军事博物馆珍藏起来,在场的每位同志都非常高兴,其中一位同志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令人难忘的一刻。周奶奶的孙子周定孝一生都没有忘记奶奶的教悔,后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先后担任村支部书记,河南乡党委书记等职,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为民解忧,退休后他经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共产党领导下得来的,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也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好余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河南乡五里排、八里堡的老屋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当年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很好的保存了下来,我们在探究老屋文化的同时,更要缅怀当年以周奶奶为代表,住在这些老木屋中的善良老乡,他们在那种白色恐怖的岁月中无私支持帮助红军,用实际行动充分认可了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时代在发展,河南乡境内八里堡、五里排的老木屋也终久会进入暮年,由于居住的人少,有的窗户上已爬满腾幔植物,有的屋檐下台阶上长满青苔,但老屋里曾经居住的人支持红军精神永远也不会老,人活着的意义其实就是两种,一种是努力让自己活得好一点,另一种是努力让别人活得好一点,为了让别人活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老屋记载的红军精神!这就是老屋文化留给后人的红色文化传承。
作者: 姜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