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胜概览 >> 正文

消失在时间长河中的兵工堰

 【发布日期:2022-11-18】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大树镇巍峨美丽的金钟山下,溥大、清澈、碧绿的汉源湖水下面,曾经沿大渡河之滨有一片若大宽阔的平洋大坝,自古以来人们都叫它“海螺坝”。海螺坝由海螺和中坝两个村组成,大搬迁时,两村人口相当,各约三千人,其中中坝村多海螺村七十多人。那里曾经稻丰麦香,物产丰富,由于海拔适度,是汉源水稻最高产之地,而这些得益于那里有一条誉满全县的水利设施叫“兵工堰”。这条因瀑电蓄水消失于湖底的“兵工堰”有近七十年的堰龄,几十年的苍海桑田时代更替凝聚着民国时川军官兵,解放后海螺坝人民群众和多届党委政府,村社干部的心血和汗水。由于经历时代变迁,这条润育海螺坝六千父老乡亲生活的生命之堰,经历了由“兵工堰”到“九大堰”又再到“兵工堰”的更名变迁。

一九三六年民国时期,川军边防军司令李家钰所属部队第三旅旅长陈绍棠部一个营受命镇守大树堡,驻扎于大渡河南岸的海螺坝,营长王国元,大家都叫他王营长,他们的到来令大树堡海螺坝百姓惊惶不安,国民党军不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鱼肉百姓都是常态。特别是经历了前一年红军一部在左权和刘亚楼带领下,来到大树堡,以搭建浮桥,佯攻富林,掩护中央红军抢渡安顺场,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救济帮助困难农户,完成任务后由大树街上一位姓潘的开明绅士悄悄带路,一夜行军赶到安顺场与中央红军汇合。后来国民党军队来到大树,一边清查与红军有过联系的人,一边强买强卖,一有反抗就抓去毒打,好在对红军的活动和去向,大家守口如瓶,最后核查也就不了了之。此番红军死对头来此住扎,不知祸事会不会降临到谁家头上,各家各户一到黄昏便早早关门插锁,路上行人很少。而当时的海螺坝,除沿麦坪坎下一带有些较出庄稼的泥土好地外,顺大渡河岸整个坝子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冲击河沙,长年的河风吹得沙尘飞扬,五十米不见人,形成许多连绵起伏的沙丘,沙砾之地十分贫脊,出产自然很少,种植作物主要以红苕为主,另外种一些少量的花生和玉米,由于缺水基本都要靠天吃饭。

一个营近千名川军入住,吃饭要靠当地供给。虽然李家钰将军军纪严明治军有方,拿钱购买军粮,可海螺坝出产微溥,老百姓自身都难以糊口,哪有粮食卖给川军,购到一些也都是玉米和红苕,一点大米都没有,每天都有士兵在风沙中,扛着扁担拿着口袋,逐户敲门征粮,往往都是空手而归。一天王营长亲自带着几名士兵来到海螺坝戴家院子处,见一房舍高大的人家,判定是一家大户。暗想一定会有他们需要的粮食,便叫士兵咚咚咚敲门进去,开门后见院子里一位气宇轩昂,身穿长衫的中年男子正在院子里看书,王营见状也不敢乱发脾气,上前行礼自报身份并说明来意,中年男人见这位王营长彬彬有礼,不象过去见过的国民党兵个个穷凶极恶的样子,便把他们请进屋座,并自我介绍自己叫戴登赢,是海螺本地唯一一所小学的校长。

一听是位校长,王营长连说:哦!原来是戴校长,今天打搅了!双方座下,戴校长一边叫人上茶,一边问王营长亲临寒舍有何贵干?王营长说到,我营奉命进住海螺布防,给养跟不上,走村串户采购粮食无果,今天我带上几位兄弟亲自登门,公平买卖,想收几担大米,改善一下全营官兵伙食,可是走了几十户人家,都没有大米,只收到一些玉米,玉米面本来就不好吃,官兵意见大,今天来到戴校长处,您是位知书达礼的读书人,敬请能否帮助我们一下?

听了王营长的话,戴校长长叹了一囗气说道,王营长有所不知,我们海螺坝看起来一马平川,但土地荒寒,百姓贫困,遇到天不帮忙旱情严重的年份,玉米红苕收成不好,百姓都食不果腹,那有什么大米啊!快晚饭时间了,几位还没有吃饭吧!我已安排家人准备了饭菜,我们边吃边聊吧!接着便安排家人摆饭。虽然当地很穷,但作为小学校长家在当时的海螺坝来说也算是富裕户了,上的是大米饭和热气腾腾的豆菜子,王营长和士兵们一段时间没有见过大米饭了,当兵的本来从不讲礼,吃起来狼呑虎咽,不一会一大锅大米饭见底了。用饭后王营长便请教戴校长,海螺坝平洋大坝的为什么只种玉米和红苕而不种水稻?戴校长答道不是不种水稻,而是没有水啊!我今天招待你们的大米,是我作为小学校长,一年有一担多米供应,都是从其它地方运来的。王营长听后疑惑地问道,若大一个坝子,为什么不把大渡河水引来灌溉种水稻呢?王校长回答说不是没有人想过,当地的一些有名望的人也聚一起议过几次,可海螺坝有钱的人家倒是有几户,但都是些出了名的铁公鸡,贫苦百姓都很穷,那么大一笔资金怎样解决,况且修堰引水要从千家万户地块中穿过,所以每次讨论都没有结果告终。接着戴校长又向王营长讲了他有几位在军界政界的同学,令王营长对他肃然起敬,听了戴校长一番话,王营长沉思了片刻,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走了两圈,走到代校长旁边贴身座下说,戴校长您是一个明事礼的人,今天又热情招待我们兄弟,我给您岀个招,保准把堰修成,使大家以后都能种出水稻,吃上大米饭。

戴校长听后很是兴奋,赶忙起身作揖行礼,请王营长多多指教。王营长叫随身士兵退下后说:我们旅长陈绍棠,连娶两房妻子而今都膝下无后,前段时间请一大和尚指点迷津,大和尚说只要喜欢积德行善,就一定会早生贵子。您找上海螺坝一些有名望的绅士联名上书给他呈上折子,并承诺把堰修成给旅长大人建一座“陈公祠”立一座“公德碑”他一定会帮你们解决资金问题把堰修成。

听了王营长一席话,送走客人后,戴校长连夜亲自写了一封措词恳切真诚,文采飞扬的“呈奉”。第二天早早找到海螺坝下坝的开明绅士张海平和上坝的大财主尹伯康等共三十多人联名签字后交给王营长。拿到“呈奉”后王营长充分发挥了穿针引线作用,第二天乘船过大渡河赶到富林旅部,向陈绍棠旅长汇报,并把好话说尽,告诉旅长,大树堡海螺坝百姓昐望他早日去体察民情,在王营长的善意怂恿下,陈旅长便邀请几位要员光临海螺坝。按照王营长的事先招呼,戴校长、张海平、尹伯康一干有名望的绅士办了几桌酒席,专门抓了大渡河鱼作为主菜,宴请陈旅长一行。席间戴校长代表海螺坝百姓向陈旅长进言,大加歌颂旅长大人的功德,张海平和尹伯康还分别就建“陈公祠”,修“德政碑”康慨承诺。觥筹交错,酒酣正欢之际,陈旅长高兴举杯站起来讲话:我部驻扎大树堡海螺坝以来,承蒙地方各界关照,虽然说没有大米饭,但玉米糊糊还有得吃。我部以民为本,吃喝拉撒打搅和依靠地方。修堰种稻是为地方办好事,至于建祠修碑是次要之事,只要把堰修通了,百姓能吃上大米饭,饮水思源能记住我旅之好就行了,修堰引水一事,我同意了,希望地方也要尽全力,如果大家没有异议,择日动工,赶明年栽秧时通水。宴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

军令如山,陈旅长一声令下,谁敢有半分怠慢,军地两方共同协作,派来了相关技术人员,实地进行踏勘、测量。由于资金有限,决定先从海螺坝沿大渡河最上游一个叫金鸭窝的地方引水,先解决夏季和秋季用水,保证水稻从栽插到收割时节用水。由于受季节的影响,大渡河水丰期和枯期水位落差近三米,所以冬季便无法用水,但变旱为水的目的能够达到,所以计划以后有资金时候再向上游延伸修建,以达到常年通水。堰道宽度设计是四米,深度则根据水平线而定,以保证水流正常自然下流。勘测设计定后,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陈旅长下令将驻防晒经关的另一个营也调来海螺坝支援,地方上也发动了其它不受益的白夷村(青杠村)和小马谷村(麦坪村)汇同海螺坝村准备了修堰所需工具和一些物质。部队按建制分段包干,由王国元营长和陈育秀两位营长负责。海螺坝则由戴校长、张海平、尹伯康三人负责相关协调和与两位营长接洽。由于军费困难,参加修堰的士兵劳动强度很大,吃的伙食基本上是玉米糊糊和红苕干,吃顿大米饭都非常难得。

由于海螺坝本就是千百年来大渡河的一个冲集扇小平原,地势平坦,基本上都是沙土为主,石方较少,工程进度十分迅速,头年秋季动工,第二年春季大堰便按期竣工。出人意料的是堰刚修成那年,大渡河上游干旱少雨,到将要用水栽秧时节,河水迟迟没有涨水,水位与堰底齐平无法上水,军地共同主持修堰的王营长、戴校长等急得团团转,插不了秧子就完不成旅长的命令,就会受到军法制裁。为了解决堰道上水之事,找了一些地方上对治理河水有经验的人共同商量后决定,买竹子编成竹笼子,在堰道进入口下游装石堵水抬高水位,达到引水入堰目的,王营长当场把这件事安排给财主尹白康自己出线办理。不知这位财主办事拖拉,还是舍不得花钱买竹子,一周过去仍不见行动,王营长亲自到他家去催促,他家人说他到大树堡街上赶场去了。王营长骑马去街上找他,半路上遇上回家走的尹伯康,质问他为何还不办理堵水之事,尹伯康又推明场再去买竹子,王营长大怒,跳下马背提起马鞭就是一顿狠打,被打后尹伯康立马表态当机办理。第二天便买竹扎笼,部队士兵亲自背石装笼,终于把大渡河水顺利引进了新修的大堰。

虽然那年端午节才开始栽插秧子,据说秧苗都是从原料林乡一个叫“代家田”的地方人背马驼运来的,从此大树堡海螺坝结束了不出谷子的历史。由于从来没有种过水稻,恐怕是打生土的原因,水稻长势很好,当年几百亩水稻就获得丰收。可惜财主尹伯康,虽然早期积极支持修堰,中途也做了一些工作,可最后由于吝啬,舍不得岀资买竹子扎笼,挨了一顿马鞭后,在海螺坝百姓面前颜面扫地,不久抑郁生病,连新米都没尝到就去逝了。大堰通水后,川军李家钰司令官坐飞机来海螺坝低空视察。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几十万川军壮士出川抗击日寇,参与海螺坝大堰修建的两营官兵在李家钰司令带领下,参加了载入史册的轰轰烈烈滴血战斗。一九四四年五月,已任国民革命军三十六集团军上将司令的李家钰和一0四师师长陈绍棠,在陕西秦家坡遭数倍日军伏击壮烈牺牲。海螺坝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们,为了记念海螺坝老百姓没有忘记他们,为了记念他们的善举和功绩,百姓们将这条大堰命名为“兵工堰”。

随着历史的进程,时间的推移,不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兵工堰”一直默默为海螺百姓生产生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海螺坝百姓把它视为母亲堰。一九六四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为了改变海螺坝一起大风,沙尘飞扬,遮天蔽日,吃饭都要戴草帽的现状,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海螺大队和中坝大队,提出了向荒沙要粮,让大渡河让路的口号。在大队党支部的大力动员下,勤劳的社员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造田运动。一时红旗招展,锣鼓掀天。用耕牛拉刮板平沙丘,用背兜背沙子,沿“兵工堰”向河岸方向推进,先将沙丘移平,再将兵工堰南侧一方的泥土,一背兜一背兜背到平整好的沙子上面,一年接着一年干,起初全靠肩挑背磨,后来发明了一种叫“鸡公车”独轮工具,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人推车,小孩老人用一根绳子拴在鸡公车前方,将绳子搭在肩上往前拉,每车还要用磅秤秤出重量,以此来计工分,时间长了有人一车能运上千斤泥土。让大渡河水让路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展开,利用冬季在大渡河岸边修筑河提,主要材料是石头沙子和石灰,石头沙子就地取材,石灰由各生产队到一个叫干河沟的地方,建石灰窑,到大渡河北岸河西公社煤厂运煤来烧石灰,烧好后又运到河边筑堤。公社书记、副书记和社长经常到现场检查指导,有时还参加半天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

由于沙地变成田,用水量增加,“兵工堰”的水量一直没有变,加之堰头引水处河床发生了改变,扎竹笼装石堵水也变得十分困难。用水矛盾突出,为了解决问题,一九六八年春,中坝大队支部书记郭光明和海螺大队支部书记姚崇富,各自主持召开党支部大会,一致商量决定,以两个大队联合向公社党委打报告,请求公社党委支持,将“兵工堰”向上游延伸两公里,从青杠大队(摆鱼村)一个叫枇杷树骨堆山地方引水,达到常年自然引水,增加水量,增加灌溉面积的目标。

大树公社党委接到报告后,立即召开了党委会,对此进行了集体讨论研究,由于新修的两公里多堰道,基本上都是沿山脚延伸,从岩石中凿槽,需要炸药和水泥,而公社解决不了,需要向县上报告请求支持。会上有位同志提出了意见,他认为报县上请求支持是好事,但“兵工堰”这个名称应当改一下,因为有粉饰国民党军队的嫌凝,报上去怕得不到支持。书记听后也觉得有道理,必仅在那个年代是十分敏感的,最后大家通过进一步讨论,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了深入贯彻执行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决定将“兵工堰”更民为“九大堰”。

在县委和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坝大队支部和海螺大队支部相应召开,全体党员、生产队长、贫协主席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动员会,各生产队随即召开了群众大会。两个大队召集队长到现场划分了任务,公社水利员长期住扎,负责现场施工技术和测量。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生产队都派出强劳动力,大家用钢纤铁锤凿堰槽,尽量少用炸药,能用石灰的就不用水泥,大队支部书记、大队长和生产队长亲自上阵参加劳动,每天短暂的休息放哨,大家都在支部书记郭光民和姚崇富带领下高唱:“长江滚滚向东方,葵花朵朵向太阳,满怀激情迎九大,我们放声来歌唱……”,特殊的年代,精神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仅仅几个月时间,堰道延伸工程终于完成了。从此结束了每年都要用竹笼装石堵水入堰的历史,水量也得到了增加,更重要的是冬季也有水入堰。

在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海螺坝的平沙变田和围河造田工作,一直持速到八十年代初,在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沙丘不见了,良田面积大增,干部群众的伟大壮举,一度时期还被编入了一首“英雄汉”的歌曲之中,“大树人是英雄汉,劈山引水斗自然,深山修出林罗堰,大渡河畔地变田……”。歌词中大渡河畔地变田指的就是海螺坝的造田工作。

地变田后,要增加粮食产量,海螺坝各种农作物中产最高的就是种植水稻,种植水稻离不开水,刚改造后的田,由于还没形成“田底”,比其它种水稻多年熟田用水量大得多。到了八十年代,海螺中坝两个村能种植水稻的田地达到了近四千亩,尽管增加了本乡境内其它堰道水量补充,用水矛盾依然突显,中坝村处于“九大堰”下游,海螺村处于上游,两村村民在插秧季节经常发生争水纠纷,多次发生打架斗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树乡党委政府召集中坝村和海螺村两委班子共同商量对策。会议最终作出两个决定,一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将“九大堰”重新恢复为“兵工堰”,以记念当年爱国抗日官兵为海螺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二是重新整修“兵工堰”,釆用分两个阶段进行,在“金鸭窝”地方修一座大功率抽水站,保证一年四季都有充足水量,堰道全部釆用石头浆砌,增加防渗,防止水资源浪费,彻底解决供水不足矛盾。会议还成立了“兵工堰”整修指挥部,指挥长苟曰勤(大树乡副乡长),副指挥长徐春虎(乡水管站站长)、姜猛(乡水利员、中坝村村主任)、徐春洪(乡水利员)、龙仕友(海螺村支部书记),成员包括两个村各村民组长。所需资金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解决,釆用民工建勤的办法修建,即国家出资,群众出工。

指挥部成立后,内部成立了几个组:一是物质采购组,二是施工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组,三是相关应急协调处置组,分别由各副指挥长负责。并迅速分村召开了群众动员大会,会后群众积极性高涨。整个堰道工程按分段负责,各个村民组地界内的堰道由各小组负责,村民小组长与指挥部签定工程责任书,确定工程质量和峻工时间。

第一期工程任务包括海螺村六个组和中坝村四、五两个组地段,全长四公里。由于受长期缺水困绕,动员后的群众积极性很高,大家不计报酬,工程进度很快,整个工程釆用石灰砌筑水泥沙浆沟逢,分水口一律用水泥沙石混凝土关模成形,通过两个多月大会战就完成了包括抽水站在内的所有工程。抽水站试水那天,县水电局副局长李元忠会同大树乡书记龙仕兴,乡长董洪友,指挥长苟曰勤参与剪彩。虽然是冬季,两台抽水泵齐开,满满一堰水欢快流向下游,从此没有了丰枯期水量之区别,缺水灌田一去不复返了。

刚一通水,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兵工堰”下游中坝村未进行堰道整修的二、三、七、八几个组群众意见大了,他们不同意第二年冬季再修第二期三公里堰道,要求一视同仁,要求利用年底年初用水淡季,将剩余堰道一并整修。由于群众反应强烈,村主任姜猛请上老支部书记郭光民,到大树乡上向书记乡长汇报了群众述求,书记乡长要求他们回村做好群众工作,稳定好群众情绪,等待乡上答复。过了两天,乡长董洪友和副乡长苟曰勤来到中坝村,向村上三位干部传达了乡党委政府意见。董乡长说:乡上原计划明年再整修“兵工堰”下一段,那样资金准备要充分一些,如今年接着整修,乡上只能解决石灰和水泥,所需石料要群众各家各户筹备,如各家各户都能把石料运到兵工堰旁的村道边就立即动工,时间是一个星期看行动,如筹运不到石料就等明年再动工。三位村干部听了领导话后,立即向乡长表了决心。第二天分别到各组开群众动员会,凡划有包产地的群众,每人筹集半立方石料运到村道旁,由各小组长统一收方。做通了思想工作的群众力量是无穷的,三天后沿“兵工堰”的村道上堆满了石块,群众整修堰道的积极性是不能打击的,组织施工依然由原指挥部人员负责,质量要求也按第一期工程标准执行,通过五十多天干部群众的努力,终于将大堰整修到一个叫戴家沟口的地方(兵工堰末端),三公里第二期整修工程全面峻工,整个兵工堰焕然一新,为海螺坝两村近六千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发挥巨大的作用,两个村成为大树乡最重要的高产水稻种植基地。

如今“兵工堰”随着国家大型水电工程瀑布沟水电站的建成,淹没于浩瀚的汉源湖之中,成为了一段历史。可当年川军官兵吃玉米糊啃红苕干为海螺坝百姓兴修堰道的伟大壮举,将载入史册;虽然海螺坝人民群众为支持国家大型工程瀑布沟水电站建设移民到了成都平原等地区,但不管到了哪里,他们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英雄汉”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象一个灿烂发亮的光点,在一代代后人心中闪烁!



作者:姜 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