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青衣江上的竹筏运输——水上的茶马古道

 【发布日期:2023-02-07】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平羌晚渡(清)曹抡彬

夕阳西下水东流,影入羌江景更幽。隔岸经商招渡子,归家樵牧趁行舟。冲波竹筏寻崖泊,泛水鱼钩傍晚收。不是平蛮驱铁马,如何恁得好名留。

——摘自《雅州府志》艺文篇,雅州八景之平羌晚渡

拉船号子望门口上红灯高照,一心要给老板娘挣点功劳。(吆哦,吆哦,吆哦吆!嗨咗,嗨咗,嗨咗嗨!)年纪轻轻不打单,拉拢雅安才烧洋烟。(吆哦,吆哦,吆哦吆!嗨咗,嗨咗,嗨咗嗨!)

——摘自《雅安地区民间音乐集成》


当我们想象茶马古道时,通常想到的都是崎岖的山路,海拔或高或低的垭口,负重前行的背夫以及驮茶的牦牛和骡马。似乎茶马古道拥有土的属性,脑中出现的与水相关的景象却只有铁索桥和渡口,水通常是交通的障碍。古道似乎总是向着一个方向前行,往大江大河的源头前进,逆流而上。不过,雅安除了背夫号子之外还有拉船用的青衣江号子。茶马古道交通网中其实有一条水路:青衣江,以及另一种运输方式:竹筏。刘仕全在《荥经文史·第三辑》的《谈谈荥经茶》一文中介绍藏茶原料时,提到了 1930 年代荥经茶店前往乐山和宜宾购买“下河茶”,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傅凯棣(Patrick Booz)博士根据这一资料,以及美国汉学家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关于长江上游包括雅安的 29 座城市的研究,认为“下河茶”或“河茶”之所以与河有关是因为这些茶是通过竹筏运输而来的。《南路边茶史料汇编》一书中也留下了一张 20 世纪 50 年代竹筏运送边茶原料的照片。





《南路边茶史料汇编》中运边茶

原料竹筏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外交官、传教士、探险家和科学家在其游记和其他文献中对这一特殊的运输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研究茶马古道青衣江水道难得的一手资料。与此同时,这些文字,也为我们展现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青衣江上流动的历史画卷。

一、1884 年:商道与殖民者

随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深入,英、美等西方势力侵入四川和西藏最主要的路径也是逆流而上,不断地探索着长江的水上交通。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后,宜昌成为通商口岸,英国领事进驻重庆府,英国也获得了通过四川等地进入西藏的探路权利。1884 年 3 月 25 日,英国驻重庆领事谢立山(Alexandra Hosie, 1853—1925)向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华北分会宣读了他关于华西(云、贵、川)交通要道的报告,特别对长江流域的水上通道进行了描述,为西方商人拓展商道提供参考。在叙府(今宜宾市)经过宁远府(今西昌市)前往云南商道的介绍中,他提到:叙府的货物在嘉定府(今乐山市)被分装到小型船只中,并被运往雅州府(今雨城区),然后在雅州府通过陆路经 14 天运至宁远府。这可能是青衣江水上交通和竹筏首次进入西方殖民者的视野。

二、1889 年:激流和美景中的外交官

1889 年 7 月 19 日,参观完雅州府城内一家大型茶号的第二天,日后将成为美国驻大清公使的柔克义花费了 2500 文钱租下了一条长 9 米,宽 1.8 米的竹筏,前往嘉定府。竹筏整体由两组竹竿组成,筏头部分向上翘起,且弯曲弧度大,两到三人负责在筏头用长的单桨(long oars)驱动竹筏,一人在船尾用长桨掌舵。竹筏中部为竹席制成的天篷。竹筏旅行给予不同人不同的体验,在柔克义眼中,竹筏运输整体上安全、迅捷,但过于潮湿,快速流动的景色是广博的自然之美,青衣江两岸砂石丘陵在郁郁葱葱的植被中或隐或显,而竹筏远离的后方是打箭炉至雅州的群山。岸边的低地满是稻田,每一个白色农房附近都有一簇高高的竹林,摇曳着如羽毛般的叶子。不计其数的峡谷中,银白色的泡沫状的水流从红色悬崖上奔流而下。在长叶芭蕉树和“白蜡树”的增色下,柔克义认为这景色是极致的美丽。这段旅行中最为壮丽的景色还属雅州下游 24 公里一 050 段长达 3.2 公里的砂石峡谷(今雨城区草坝镇水口村至洪雅县槽渔滩附近),漂亮的藤蔓植物从红色岩石的缝隙中生长而出,两股瀑布则从岩石上落下,阳光下激起的水雾炫彩夺目,柔克义身边能说蒙语和藏语,一本正经的“先生”在此时也激动不已。

据柔克义观察,当时青衣江上到处都是竹筏,因为只有这种运输工具可以在这样满是岩石、漩涡,并且水深过浅的水道上航行。虽然竹筏不会被冲翻,事故也少见,但竹筏驶过漩涡和暗石时的晃动显然让柔克义觉得太过刺激。于是到达木城街(Mu—ch’in—kai,今夹江县木城镇)后,他很高兴能够靠岸并在客栈中过夜。

“雅河 a上的竹筏(以峨眉山为背景)”(柔克义《喇嘛之地》,Rockhill,William W. 1891. The Land of the Lamas: 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Mongolia, and Tibet. New York: The Century Co.)即青衣江。

7 月 21 日早上 10 点,柔克义乘坐的竹筏继续在江面滑行,他朝西南方向望去,平原上高耸着峨眉山,再顺江流望去便是嘉定城墙。这一刻对柔克义而言印象深刻,为此在他著作中专门留下了一幅插图,图中竹筏在青衣江前行,岸边植被茂盛,而背景是朦胧的峨眉山。插图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当年看到景色大概也是在这里吧,按他的性格,他可能也会选择竹筏,而不是小船,唐玄宗在位时的李白和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在任时的柔克义在青衣江上发生了有趣的连接。

三、1908 年:竹筏上的狩猎游戏

1908 年 12 月初,英国博物学家威尔逊和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沃尔特·扎皮(Walter R. Zappey)一起登上了从雅州前往嘉定竹筏,整个旅程持续了好几天。这次旅行是威尔逊和扎皮 1907 至 1909 年考察和收集华西地区狩猎动物的一部分,也是一场特殊的野禽狩猎之旅。

1899 年至 1911 年的近 13 年中,威尔逊共分四次来到中国,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四川考察和收集动植物,因此对四川的自然、文化和社会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相比柔克义,他能够为青衣江竹筏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据他观察,由于青衣江水浅,且满是巨石和浅滩,虽然青衣江上也有船只航行,但主要在各个渡口用于摆渡,上下游的货物运输则只能依靠竹筏。从他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青衣江竹筏并不限于雅州至嘉定的青衣江水道,竹筏主要在雅州至中白沙(今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之间航行,从雅州出发经青衣江至嘉定,再经岷江至叙府,最后经长江到达中白沙。中白沙当时是叙府至重庆水道上仅次于泸州的大集镇,以烧酒闻名。中白沙大坛的烧酒也是通过竹筏运往西部长江支流沿岸的集镇。

1908 年,路边休息的威尔逊(右)和动物学家扎皮(左)

威尔逊对竹筏的制作也有独特的见解。在威尔逊眼中,青衣江竹筏是竹筏中最杰出的代表,看似简陋,却拥有无法沉没的属性,其主要材料是楠竹竿,建造时竹竿并排摆列,形成一个平面,然后捆扎在许多根横竿上,整个建造过程不需要一根钉子。筏尾为方形,筏首向上弯曲,用于抵抗岩石和浅滩的撞击。竹竿光滑的表层需被削去,竹节也需要经火硬化。用于筏首的向上弯曲的竹竿是通过加热和石头重压制作而成的。竹筏的中间立有一个狭窄的脚手架,主要用于悬挂货物,防止货物被弄湿。任何水下的障碍物,其最大运载量可以达到13.6 吨。因为竹竿是空的,竹筏的浮力很大,运量最大时吃水深度也只有 15 厘米。与柔克义乘坐竹筏相比,威尔逊见到的竹筏更大,有 20 米长,3.4 米宽,顺流而下时,竹筏需要 4 名人员来操作,两人在筏中两侧用长的单桨驱动竹筏,另外两人分别在筏首和筏尾用短桨掌握方向,不过筏首的桨只有在比较困难的水域才会使用。长桨和短桨都固定在桤木桩上,以木桩为桨架。逆流而上时,则由船夫用竹绳纤拉竹筏,并且需要几艘竹筏结伴而行,这样可以在激流中互相帮助。

同样是因为青衣江水浅,满是浅滩和巨石,冬天的青衣江成了候鸟的家园。与柔克义旅行的目的完全不同,威尔逊登上青衣江竹筏既为了科考,也为了满足英国式的绅士乐趣——狩猎。1908 年 12 月,威尔逊和扎皮决定从雅州出发,在颠簸、刺激的竹筏上射杀野禽。在危险的激流和漩涡上射击的乐趣和难度一同增长。当竹筏冲在急流中飞驰时,筏上猎手扣动扳机射杀野鸭。威尔逊眼中,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运动,晃动和快速前行的竹筏考验着猎手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到达嘉定时,他们总共射杀并收回了 53 只野禽。“虽然收获不大,但刺激和乐趣是巨大的。我强烈推荐所有寻找刺激运动的人,在顺雅河而下的竹筏上射猎野鸭。”

四、1935 年:《华西边疆研究协会杂志》中的竹筏

与柔克义和威尔逊不同,自1898 年 17 岁时,就来到了中国,到 1936 年在康定去世,澳大利亚传教士叶长青成年以来的几乎所有时光都是在汉藏边界上度过的。他曾在巴塘、理塘和灌县长期生活,并在康定前后生活了近 17 年,他对四川以及川藏茶马古道的了解是前面两位无法比的,此外他还是英国皇家地理协会的会员。

他在1935 年《华西边疆研究协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雅河上的竹筏》的文章,专门对青衣江上的竹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雅州和嘉定之间的水道上存在着一种原始却又非常有效的运输方式。一般来说,雅河在冬季水浅且到处都有突出的障碍物,而在夏季却又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因此船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但是鉴于建昌和川藏交通的重要性,苦力和马驮之外其他运输方式变得很有必要。”

关于竹筏的来源,叶长青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这种竹筏是从其他省引进而来并在本地进行了改进,二是在中原统一政权进入之前四川就有了这种竹筏。他还列举出了支持第二种可能的证据:在其他省一般称竹筏为筏(fá)子,而在雅州筏子的筏却发 pá的音,因为现代汉语中很多以辅音 f 开头的音,在古代发音都是 p,如佛陀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应当接近今天英语的 Buddha。因此雅州保留古音的本地称谓证明了青衣江竹筏悠久的历史。

与威尔逊乘坐的竹筏相比,叶长青看到的竹筏似乎又长了不少:长30—37 米,宽 3—3.7 米,吃水深度 7.6—15.2 厘米。他对竹筏的制作过程和结构的描述与威尔逊的类似,但补充了更多细节:竹筏两侧有由竹竿加固的船舷;竹筏上还备有厚重的铁钉耙,在竹筏快要散架的时候使用。

叶长青还对竹筏航程进行了计算。逆流而上时,需要花费12 到 30 天才能到达雅州,即使是一群人在岸上牵拉,加上筏上的人用长竿助力,每天也只能前行 8 到 16 公里。顺流而下时,如果水流状况好的话,20 个小时就可以前行 160 公里。达到嘉定之后,很大一部分竹筏不会返程,而是继续前往成都,其中一部分最终会停靠在重庆。

他还对青衣江竹筏顺流而下的旅行体验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刚开始的旅程仿佛故意被设定地有够无聊;不过远处激流的咆哮声,乘客因紧张脸上青筋凸起,船员们无声地进入了各自负责的位置,舵手和领航员将警觉的眼神投向下游,以及河床上的鹅卵石似乎正在加速向上游滑行,这一切都昭示着一场无法避免的危机正在逼近。然后,如张弓满弦的箭,你和竹筏一起被射入了一场噩梦。你仿佛落入怪物无情的魔爪,让你和竹筏粉身碎骨是它唯一的目的。竹筏横竿的嘎吱声,绳条断裂的噼啪声,凶猛波浪的嗖嗖声,以及逆流粗犷的咆哮声合成一曲狂乱的四重奏;竹筏脆弱的结构在激流或漩涡中经受了弯曲、摇晃、变形以及‘甲板上浪’;不过在这一切发生之后,竹筏总会驶入一片平静的回流或水堰。竹筏损坏的地方被迅速修好,旅程有条不紊地继续,而下一个激流,人们欣然期待。”

叶长青指出竹筏旅行除了激流和漩涡中前行的刺激,青衣江两岸还有中国最为赏心悦目的景色,并对雅州到嘉定之间的风景进行了描绘。其中一段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从雅州城乘竹筏前行4 公里便路过一片平原,那里有汉代的高颐阙,之后迅速驶过一面砂石悬崖。“在一个既风景如画,又气氛诡异的村庄附近,竹筏驶过一个风光旖旎的河心岛,岛上寺院(龟都府)像是有鬼魂出没”。之后竹筏猛冲进入一片平静的水域,位于一个陡峭岩壁构成峡谷之中,植物覆盖的峭壁时有瀑布点缀。

“因为劫匪习惯在这样的峡谷中活动,一种诱人的不安感如一股激流在我们的血管中流过。”叶长青这段描述可以与前文柔克义对景色描写形成对比,他们描写的应该都是龟都府至槽渔滩一段的美景,柔克义看到的是阳光明媚下的壮丽奇景,而叶长青看到的却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幽静之美。

作者:刘正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