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位列第四,是万物复苏、满怀希望的开始。
春分,宝兴河谷已是岸柳泛青、草长莺飞、桃红李白菜花黄的时令。早年的农村,人们十分看重这个节气,都要祭祀这个早春节气。
记得儿时春分这天,大人们都不干农活。早晨起床后做的第-件事,就是在堂屋的神龛前燃香烧纸钱,祈祷老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就是搓汤元,汤元心是用砸细的酥核桃仁、芝麻、红糖、熬制的猪油和少许的豆面调和捏成的,味道好极了。还要做十多个不包心的汤元煮熟备用。门外不时传来“春官”的道喜声,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每逢立春至春分,就忙于走村串户行“说春”事。他们走拢农家门前就会即景生情,见啥说啥,恭维话通俗易懂且句句有韵动听,如看到老人走出大门,“春官”就会作揖道喜:“阿伯(阿娘)起得早,人丁兴旺福星照。风调雨顺收成好,家道一年更比一年好……”。并把一张印有当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的纸质宣传品送给主人家,提醒人们不要误了农时。户主为答谢“春官”的吉言贺语,也乐意递上几角钱,打发走“说春”的艺人。吃罢汤元,大人们就提着没有包心的汤元到自家的田间地头,用竹棍叉着置于田边地坎,并说些咒语,意思是雀鸟吃了汤元,嘴巴就被粘住,免得糟蹋庄稼。事毕返家,就要撮些玉米、大米、麦子、粟子、黄豆等五谷杂粮烘炒。听大人讲,春分炒五谷,庄稼不生虫。而香喷喷的玉米花和炒豆,就成了小孩布兜里的小吃了,剩余的五谷杂粮用手磨磨成炒面享用。几十年的岁月一晃而过,宝兴汉族居地的祭春习俗已淡化,只有爆玉米花了。所幸夹金山下的硗碛藏族乡还保留着藏家祭春习俗。
2006年,笔者在硗碛藏族乡泽根村负责做移民工作时,曾见过藏家的祭春仪式。临近春分,藏族同胞就要上街买祭祀用的香、烛、五色纸等物品。乍暖还寒的春分早晨,喝了酥油茶,阿乌(男性长辈的称谓)就把五色纸裁成十几张长条,在上面剪出虫样图形折好放在桌上,用酥油茶调好糌粑做成几个虫样的条状供品,还要在“虫”的头部抹上酥油,与剪好的五色纸条一起放在精制的小托盘里,阿乌说这是祭天用的。大约在10时左右,阿依(大哥)拿布袋到三楼的油米房装些五谷杂粮,带上镰刀、耙子和事先准备好的一捆约5尺长的箭竹,阿乌端上盛着香烛、五色纸条和供品的小托盘,邀我们同去地头观看他们祭春。
祭春地点不是随处都可以的,必须是在藏寨或锅庄楼后面高处、视野开阔的耕地中间。这天,天气晴好,我们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拢二道桥塔子岗大地头。这里可鸟瞰泽根村寨子、远眺皑皑夹金山。大家坐下休息一会儿,阿依背上大背兜拿着镰刀、耙子到树林中收集枯枝落叶,折取松枝、柏枝和不知名的长青树叶背回祭祀点,枯叶放在底层,再压上松枝柏叶等绿色树叶。阿乌取来箭竹,把五色纸条分别扎在箭竹杆上,阿依抱去插在地块周围,意思是庄稼地里的害虫已被捉了。阿乌把托盘摆好,点燃三柱香和两支红烛插在托盘两侧后拱手作揖,虔诚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祷辞。祈祷完毕,点燃柴草堆,并把虫样的糌粑供品投入火中,袅袅青烟缓缓向夹金圣山飘去。等到柴草快烧尽时,阿依提着布袋,沿着地边抛撒五谷杂粮后,祭春仪式就结束了。大家起身正要往回走时,阿依叫我们等一会儿再走,并解释:春分这天是雀鸟们结对成双的日子,送些五谷给它们。我们好奇地等着,十多分钟后,确实有画眉、相思鸟、喜雀等雀鸟飞来觅食,仔细一看,这些雀鸟都是成对的,且不怪哉!返回的途中,阿乌讲:今天喇嘛们要在永寿寺念《春经》,祈祷老天保佑今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登旺。
午时回到住户,阿毕(大娘)阿热(大姐)早已为我们做好丰盛的午餐,香猪腿、烘洋芋、大白豆炖猪蹄、锅圈馍馍、酸菜豆花等美味佳肴摆满一桌。阿乌端起斟满蜂蜜酒的杯子热情地说:“其咪母得办,得间更散格巴”(别客气,就像在家一样)。我也用刚学会的嘉绒语道谢:“登恰给地,夷苦拦都朵。革佐革买,讷这够些”(谢谢,给您们添麻烦了。老人家,祝您健康长寿)。就这样,我们工作组的几位同志在藏家过了一个难忘的春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