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诗意齐心

 【发布日期:2022-03-15】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齐心村在清朝时属于钦仁乡,民国24年(1935)属西区米泰上坝,民国25年(1936)属双江联保,民国29年(1940)属双江乡第七保,1951年4月,建立太平公社,齐心村隶之,2006年,撤销石桥乡,并入花滩镇,齐心村隶之。齐心村有9个村民小组数,639户,1812人,劳动力1180人。

齐心村传统村落全景图

从版图上看,齐心村处于荥经西南腹地的中山深丘地带,既不在交通要道,也非重镇、关塞,是一个平凡的山乡农村。同其他传统村落一样,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而被遗忘。都说这是游子心中的乡愁,富人眼中的天堂,文人笔下的风景,留守老人的荒凉,但作为传统村落,因为这个遗忘,让我们尚有一丝机会,扒开荒草,抹去尘埃,一窥国人的传统风貌。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资源丰富,历史曾经有过它的辉煌,2019年的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传统民居“群星抱月”

荥经是高山区,境内沟壑如丛。若问家居何处,说来很近,但真要去了,拐来拐去,很要拐点时间。齐心就是这样,一山一水一桥,却把它隔在了大山里。从花滩坝出发,逆米溪河而行,拐过米溪山足,跨过石桥,恬淡的乡村味道扑面而来。这就是齐心村的标志,“群星抱月”的民居建筑群。


齐心村传统村落“七星抱月”

这种古民居以一个大天井居中,若干个小天井对称布置于大天井周围,供一个较大家族的人共同生活,当地人将这种住宅称为“群星抱月”。



“七星抱月”大天井                                                       “七星抱月”小天井

“群星抱月”民居的建造者十分重视宅基地的选址及环境选择。其所处位置地势较为平坦和开阔,无不良地基及泥石流的威胁。宅基地后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左、右各有一个小山岗,山岗上自然植被终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条小溪绕宅基地婉转流过。整个宅基地处于典型的“山环水抱”之中,符合古人选择宅基地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符合生态平衡的宜人环境,是努力达到“物华天宝”才能“人杰地灵”的最佳境界。也标志着人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这种民居最常见的平面布局是由一个封闭的四合院组成,当家族发展较快,人口增多,住房需要扩建时,以若干个“群星抱月”平面形式串联起来,形成更大的住宅群。民居的平面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朝向,有相互垂直的两根对称轴,平面中央是一个大天井,约100平方米,天井的深度相等,基本上能符合日照原理。大天井周围布置主要房间,首先进人“龙门子”然后进入过厅。正对过厅的三间房屋为正房,两边为厢房(耳房)各三间,过厅两侧的房屋一般为客房。以大天井为中心,沿四大角布置四个小天井,形成“群星抱月”之势。小天井的面积约8平方米左右,小天井周围布置厨房、厕所、杂物间以及猪、鸡、牛、羊舍等辅助用房。

“群星抱月”的建造者十分重视选择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他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认识到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环境。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不可分割性;重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在房前屋后划出一片土地用于栽种竹子及果树,其次是管理好山坡上的自然植被,严禁乱砍滥伐,分析古人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很科学的。在农村,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竹制品,如背篼、筛子等生活用具。在房前屋后栽种竹子,可以解决生活必需用品,余下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钱或换其他物品。栽种果树不仅家人有水果享用,还可以拿一部分去换钱。换句话说,栽种竹木,属于经济型林果,既可以自给自足,又有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保护好山坡上的植被不破坏,有利于保护水土不流失,预防泥石流的作用;有利于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可用之材的作用;有利于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说,古时的群众已经有了很高的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意识。

麟绂会与字库塔

麟绂会是一件很生僻的事情,即使万能的网络也未必能找到它的踪迹。但按朱启宇的说法,荥经“各乡之有麟绂会,由来旧矣”,唯他所居之宝峰后聚坝“独缺此典,未免欠然”。所以他发起捐资活动,在兴佛寺兴起了麟绂会,并作《兴佛寺麟绂会碑记》。

碑已不存,碑文载于《荥经县宗教志》,意思是说,孔子集圣之大成,自汉以来,服其教,畏其神,如万壑朝宗,众星拱北,代复一代,备极尊崇。到了明朝中叶,洋教流入,“逞彼机械,挟彼势力,欲踰日月而毁宫墙”。但经过长时间的传教实践,才发现“我孔子真无有与并者”。他认为,“今彼政治家言多与官礼合,教育家言多与学祀合,心理家、天演家言多与中庸理运合,且谓五百年后,孔教当遍行地球,而为万教之统宗”;“孔子永为万国之师表,中华永为五洲之冠冕。”

绂,古代系印章的丝绳。麟绂,源于晋人王嘉《拾遗记・周灵王》中所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鲁定公二十四年,鲁人锄商田于大泽,得麟,以示夫子,系角之绂尚犹在焉。夫子知命之将终,乃抱麟解绂,涕泗滂沱。”大意是说孔子将生时,有麟降临其家,并口吐玉书,大家都知道这是灵异之事,便将绣绂系于麟角之上。后来鲁国有人在大泽挖得此麟,系角之绂尚在,送与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由此观之,“麟绂会”其实就是集祀孔与研修儒学的场所。在“打倒孔家店”之前,是一个地方常态化的工作,有固定的仪规,有专职的官员负责此事。翻阅民国之前的地方志书,几乎都有专章记载,有的归为学校类,有的归入礼仪类。称着“麟绂会”,似乎仅在荥经所见。

朱启宇,字芙舟,光绪初贡生,毕生致力于教育。曾在打箭炉(康定)、蓬溪县官署执教。在打箭炉时,由于他知识渊博,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得当地人士好评,世称“桃李满炉关”。光绪后期,朱启宇回到荥经,在多地设馆讲学,门生众多。荥经知名人士黄汝鉴、谭创之、姜树文等,都是他的学生。

兴佛寺位于花滩镇齐心村。这是一个传统文化遗存丰富,且都有载体的地方,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兴佛寺是其传统文化标志性遗存之一。

兴佛寺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属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荥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十二根高大的石柱和精致的柱础,其镂雕为一方之胜。所刻内容多为传统折子戏舞台场面,如“断机教子”、“五台会兄”、“三英战吕布”等。据说,石匠们在雕刻时,边演、边唱、边刻,将自己的心境融于工艺之中,因而所刻作品生动自然,形态逼真。



位于齐心村的兴佛寺



荥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福(佛)寺石柱大殿门口

朱启宇在此设馆办学时,曾作《馆兴佛寺》记之:“结馆依山寺,飘然远俗尘。林深常欲雨,寒积不知春。一犬吠云外,群莺啼水滨。桃源风景似,且喜世非秦。”



兴佛寺建于明代的石牌楼,雕工精美,为荥经石雕的典范


寺外石阶旁边,立有一字库,为三层小品。中层焚烧字纸,内有底洞,灰烬由孔洞落入底层。顶层为记事碑。民国年间所立,记录了兴佛寺从明至清的建设情况,从材质与风化情况来看,三层属不同时期的构件,刚好融合在一起,从所处的位置来看,也是一种随意的摆放。这随意,也是一种自然。

旧时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于是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尤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将之大小解之类的秽用举动。即使焚烧字纸的时候也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实施,还要行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字库塔。于是,这里有了曾经烟火袅袅的鼎盛,有了曾经文生焚烧字纸时的虔诚。

自仓颉造字始,中华文明历无数劫难而不竭,就在于国人对文字的尊崇;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让书写不再艰难,白纸黑字,承载了文化的担当,这种尊崇与担当,被后人以字库形式传承下来。透过文字,可晤先贤,可启来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思想,道家的自然哲学,乃至后来佛教的普度众生观,都和谐共处一宇。盛世而兴,乱世而废;兴兴废废,总能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所以,中国的庙宇,大多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存在。初冬的阳光,转换了乡间的色彩,石阶前的照壁齐心村兴佛寺字库这一小品建筑,建构了一种伫立田园的民间信仰守望。

传统产业

荥经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物叫俸尹德,字恒一,道光己酉拔贡,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但稿多散佚。原本他以教书为生计,闲时写字作画赋诗,到也惬意。却不想在八十余岁后,忽然接到任职通知,到纳溪县去当教谕。毕竟岁数太大,也许还有范进心态,未赴任,身先卒。

老先生留下一首《乡土竹枝词》,活化了齐心村的乡村风情,堪比陶渊明之性情和思想。其词曰:“沿山笋子打年年,背到城头便卖钱。六月半间交七月,村人都向老林穿。山中出炭无烟子,背运肩挑卖市圜。收拾回家邀伙伴,明朝又上胥家湾。山前山后住人家,树子抽芽叶正遮。男妇半年闲不得,细茶才摘摘粗茶。万山重叠水潺潺,郎背茶包去未还。谙算离家将满月,回来定已出炉关。”

荥经竹笋生产历史悠久,在清代已大宗采摘、制作,民国时期,有李、陶、黄三家大厂商专事经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荥经竹笋品肉厚嫩脆,营养丰富,能降脂减肥,很受青睐。2017年9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荥经竹笋”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齐心村九峰山上,有大面积的刺竹,当地人称作野竹子、七月笋,农历的六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为盛采期。

也许是受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影响,又被誉谓“寒士山珍”,若要“不俗又不瘦,竹笋炖猪肉”,竹笋遂成大众化的生态食品。每年夏秋之际,采笋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副业。

荥经是雅安地区主要的产煤基地,开发悠久,据1936年调查,青龙镇之桃子坪、花滩镇之胥家湾等地,有私营小煤窑20余家,均系土法开采,日产原煤100吨以上,主要供民用。

胥家湾属于齐心村,产优质无烟煤,发热量达6000~6500千卡。除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所需,还大量地通过人工背运至荥经县城乃至雅安,供居民生活和铁匠铺等小作坊用煤,背煤成为一件大宗副业。

齐心虽处中山深丘地带,但区位优势很好,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从它门前经过,距荥经县城10公里,距国道108线4公里。胥家湾煤矿荥经县胥家湾煤矿地处石桥乡齐心村,

胥家湾煤矿前身系1956年国家投资开办的“荥经煤矿”。由于当时技术和条件的原因,开掘200多米巷道后未发现煤层,巷道风量有限,巷道磧头风量不足,因而于1958年1月停止掘进。1969年齐心村为解决社员的烧煤和付业收入,将该矿井进行清理和掘进,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出了煤炭,由村上生产和经营。1970年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办地方五小工业,荥经县于12月23日决定筹建“荥经铁厂”。为解决铁厂的燃料问题,县上决定将该矿收回,作荥经铁厂的燃料车间。1975年铁厂进行技改,在省煤管局的支持下,解决了煤矿专用设备,充电机、电瓶,并新建风井一口,实现了机械通风,生产工作面形成走向长壁采煤,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1980年10月23日,荥经铁厂关闭停产,县上为解决企业职工的安置,1981年1月经地、县两级批准,正式将原铁厂采煤场授牌成立“荥经县胥家湾煤矿”,性质为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县属国营地方采煤。正式职工由原来的110人增加到267人,增加的人员由原铁厂冶炼场和采矿场转入。2001年,胥家湾改制。

现在的齐心村,尚有一家齐心煤矿。始建于1976年,由当时的全村10个生产合作社联合组建,至1982年开始正式生产煤炭,当时煤炭仍然是手工开采,支出大、效益低。之后,齐心村以齐心煤矿的150万元资产作为入股金,煤炭集团公司出资156万元作为股份,正式签订了联营章程,并建立了齐心煤矿董事会。

茶叶是荥经的主要农作物,石桥乡是荥经县的老茶区之一,茶叶颇负盛名。民国时期,花滩先后有刘国祥、王作芝、董正芳、王才杨、刘学尧、王梁氏、杨仕明、刘安和等14家较大的茶叶收购茶商。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属茶会期。每逢花滩场期(农历 每月三、七、十)茶市热闹非常,花滩的茶商们将收购的茶叶集中后,运往县城的兰云泰、世昌隆、姜兴公、兆裕等茶叶商行。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发展茶叶生产十分重视,1954年太平乡提出“实行老树更新;作好中耕除草;指导细茶转产条茶;提倡在较贫瘠茶地中,间种绿肥作物或豆科植物。”的四条增加茶农收入的措施。1960年县上在太平公社建立米溪茶场,带动了全乡茶叶的发展。

边茶作为大宗输藏商品,在公路未通之前,主要靠人力背运至宜东、康定,这是南路边茶产区的一在农副业。从荥经至康定,往返将近一月的行程,山横水远,音信难闻,是一件让家人牵挂的事情。

永定规例

一九八五年,荥经文化人士秦启华先生采访至齐心村,在李家院子门外,发现一块被作为洗衣台的石碑。该碑主要内容虽属当地群众为预防祸患而议定的规例,是一种定为永久性的乡规民约,却反映出一百二十多年前荥经西隅的社会治安和官司匪患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情况。

碑称“永定规例”,立于大清同治乙丑年夷则仲秋月上浣日,即公元1865年农历七月上旬,碑文为:“从来乡党贵于和睦而祸患不生,风俗俎于仁厚而规例可兴,自古及今,大抵然也。如米太坝僻处山涧,荒芜沟壑,高低崎岖,厄零小户,爰居爰处,历年屡□出命案、贼盗之害。若方隅遭遇此厄,费使百金,而破户损家者,往已有之。屡年坝中诸公常谈此厄,思患预防,远见未萌,不意去岁干岩子突发其案。予添居□首,承办此案,心有立规振兴之意,奈独力难成,于是邀同合坝粮烟土庶保甲人等,神祠公议,均派公办,不至方隅独受其害。以上中下户三□□为派,上户□□,中户□千,下户数百,会同逗出交约协同公办,署中尸厂解犯之费销毁清算载簿,馀者存积,于今岁会同诸公,神祠勒石,标名注簿,永定规例,遗传后世。顽劣之辈,有始无终,簿中不名未出锱者,碑上无名,异日若受其祸,自行独办,不得派及众人。再或有私家事,投河自缢,亦不得派众。此系合坝绅耆保□□大同申彰,永定章程,千古不朽,同声相应,乡党和好,地灵人杰,共相乐仁里之厄,是为序之耳。”同时刻三百零八个集资姓名及金额,牵头人为地主胥荣光、胥荣魁,承坝坝约李万坤,保正王福应,石匠刘万洲 ,值年吴玉成。”

这是一个历史价值较高的石碑,它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社会的乡村治理模式。咸同时期,是清王朝最为动荡的时期,政治的动荡,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齐心虽然处偏隅之地,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屡出命案。

为此,乡绅、地主担起了守土的职责,集资处理事故,制定乡规民约,共保乡境安定。“永定规例”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见证。


注:“□”为碑文无法辨认之处

《雅安名胜概览》(荥经部分)

(报送单位:荥经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作者:荥经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