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芦山农耕文化拾零(一)

 【发布日期:2021-08-27】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李腾鹏

赛秧曲

旧时,芦山插秧时节,乡邻互助,或几人或十多人帮忙一家,田野上人们这里一簇,那里一团边插秧边互拉山歌。歌声悠扬婉转,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飘荡原野。内容或赞诚挚爱情,或祷五谷丰登,或颂乡里和睦,或诉民间疾苦……水田碧波、旱地青禾、山边松柏、农家炊烟绘就一幅悠美绝伦的山水画卷。加之山歌迴旋其间,民虽不富,亦其乐陶陶。明谪天全司马尹梦壁有《游芦城》诗赞曰:“几处桔槔翻碧浪,满田秧曲赛黄莺。”

水碾 水磨

芦山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旧时,芦山人的主食为大米饭、玉米馍、小麦粑。粮食加工的主要工具是水磨、水碾,水磨、水碾用水车带动。水车分为高车和平车两种,水力较小且地势落差稍大者用高车(一般建于山溪水边), 水力较大且地势落差较小者用平车(一般建于河边或水量充沛的大沟边)。水车为圆轮状,木制,中有轴,外有水斗,斗与轴间用楅条相连,高车竖安装,平车平安装。水车轴与水磨、水碾连结,水冲水斗使水车轴转动,带动石磨、石碾。一个水车带动一副石磨或一座石碾。有的只装石磨,有的只装石碾,也有既安装石磨又安装石碾者称碾带磨。石碾主要用于加工稻米,有一圆形石砣,称碾砣,碾砣直径1米左右,厚约20厘米,中有方孔与一木制碾杆相连,碾杆连结水车轴,水车转动,碾砣随之于碾槽内转动。碾槽为几块凿为槽形的石块镶成的直径约2米的圆槽,碾杆的一端连碾砣,另一端有一小孔,中插小竹棍,其作用为将碾砣碾米上扬的稻米赶于糟内。若磨面粉时,将碾杆取下用石磨。石磨用直经1米左右的青石或砂石凿成,圆形,厚20-30厘米,里面凿成齿状,分上下二扇。时芦山坝区石磨多于上扇中凿有方槽,有一拐状物与水车轴相连,水车转动,带动石磨上扇转动,将玉米、小麦磨成面粉。而山区石磨,则多用绳索将上扇吊起固定,水车带动石磨下扇转动磨面粉。磨面时,将磨出的面用箩筛筛下细面,粗的继续再磨,循环往复,直至磨细。20世纪70年代,打米机、面粉机等粮食加工机械逐渐取代水碾、水磨,老百姓加工粮食不再用水碾、水磨。

灌溉

芦山山溪纵横,水量充足,很多农田可自流灌溉。但也有很多地方因水低田高原因不能自灌,用水轮车(或称桔槔)、龙骨车等翻水灌田。

水轮车(或称桔槔),建于河边或溪边,用竹绑扎或用木制造,圆形,直径2-3米不等,中有轴,外有轮,轴与轮间有楅条相连,轮外围绑竹筒,河水或溪水冲转水车,竹筒随之装水转动,将水翻于田內。桔槔翻水为芦山一大景观,古人有诗句“一轮蛛网傍江河,辗转岸头携水过。”“机轮巧架夺天工,吸卷波澜妙莫穷。”“轮流不与浑仪异,吐纳犹堪太极同。”“水行不用推袳力,旱魃无烦祷祀劳。”描写这一景观。

龙骨车,是一种内结构似龙骨的翻水工具,木制,适宜于田与水沟落差极小的地方。龙骨车一般长1丈多,外用木板制成高、宽约为30厘米左右木箱,內有一木制如龙脊椎骨一节一节的链条,上有小木页,链条围有一轴,轴头有转轮,人脚踏(或手摇)转轮,带动链条转动,木页将水翻入田内。

除桔槔、龙骨车外,县人还有用水箢箕舀水灌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