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越来越多古商镇不复旧日熙攘,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或没落、或消逝,渐被世人遗忘。在前不久被入选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的雨城区望鱼镇望鱼村,便能寻访旧时老街古韵。
漫步老街仿佛穿越时空
雨城区望鱼镇位于市区以南35公里周公河的上游,场镇上有一条老街,曾是茶马古道驿站。
在青山绿水环绕下,古色古香的村落显清新秀丽,漫步其中,仿佛穿梭在时空当中,古村落的风情跃然眼前。
进入望鱼镇望鱼村,便能在望鱼老街寻访这里的古老印迹。
一踏进这些民居,古老的气息迎面而来,时空瞬间转换。古老的街道和明清时期建造的四合院,仿佛迎来了岁月带来的沧桑,古朴的木雕、石雕见证着那段抹不去的历史印记,渗透着古老灿烂的文化。
走在老街里,四周似乎没有一点嘈杂声,只有偶尔的狗吠声,好像回到了很久以前的那种淳朴的乡村生活中,外界的烦乱和喧嚣好似和这里无关,让人一下子就静下心来,回归到一种久违的慢生活状态。
老街很小,小到讲一段故事的功夫就能把一条街走完。
顺着青石板小路,老戏台、古墓群、红军纪念碑等老建筑一一映入眼帘。这些老建筑是村里比较重要,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
老街上明末清初的民居房是最大的特色。
每一排民居门前和每一层民居之间都保留有完整的古道,甚至每一幢民居内,都保留有上下两层民居相连的通道。整个民居群被迷宫状的古村道串联和包围着,极具美感和实用性,尤其是贯通古镇的一条上下走向主通道,更是古朴典雅,那些挂在房檐的大红灯笼显得十分抢眼。
岁月可冲淡记忆,但历史的沧桑却让人流连忘返。民居上随处可见的石刻、花窗,精美的古建筑叫人赏心悦目;一户户独具特色的庭院楼阁、一条条风蚀斑驳的石阶小道和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令人遐思万千;纯朴善良的风土人情和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绘成一幅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令人沉醉,整个建筑蕴涵着前人的勤劳与智慧,予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转悠一圈,记者发现只有很少的老人还住在老街里,大多数的人家都已经搬迁到旁边的新村。
老人们表示,虽然老村生活条件不好,但这里是他们的根,他们也习惯了这里安静、平稳的生活状态,不想搬出去。
望鱼老街历史遗存的建筑并不多,曾经有的庙宇也早就没了踪迹。
在酷暑阳光下,村民钱朝琼在门前细细地理着菜叶。见记者到院子里采访,热情的女主人赶紧进屋端出凳子招呼大家坐。
“前堂后厅,中间天井。”这是一家境殷实人家所建,是望鱼村到现在保留得最完整的房屋,由前厅、中堂、耳房和大厅4个部分组成,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天井,它不仅可以通风采光,而且在天井中有一个太平池,里面装有水,可以起到消防的作用。
据钱朝琼讲,这里曾居住着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有地千顷,佣人无数,每天吃过早饭开门到中午,中午吃过饭关门到晚上。如今,许多古建筑虽已陈旧,但依稀可见旧时繁华、喧嚣。
老街上有一半以上的房门紧闭。有四、五家营业的客栈,现在老街的接待能力有限,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保留了这里的原汁原味。
老街秀丽的风景、厚重的文化积淀注定它必将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每年的春夏秋冬,村里总有一拨拨夹着画板的学生、扛着相机的摄影师纷至沓来,来这里捕捉艺术之美。
“来到望鱼古镇,有一脚踏进清朝的感觉。”一位姓赵的游客发出这样的感叹:“我觉得望鱼古镇非常古朴,完全体现了人文原始风貌,是座特别有韵味的古镇,走在沾满青苔的路上,看着斑驳的墙壁,就有种逃离都市,享受片刻宁静的美妙感。”
传统村落传承历史记忆
望鱼村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严道古道茶马互市的驿站,明末清初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业集镇,成为附近山区地产资源的集中交易点。望鱼村的选址虽因驿道而兴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即“枕山、环水、面屏”。
当地建筑曾主要是衙门、银庄、当铺、药店、绣楼、旅店、饭馆、茶铺和戏台,现大多已成为民宅,没有了当年茶马古道驿站的热闹,更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和其他传统村落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生活悠闲,与世无争。
石碾子、石磨,如时代的烙印,镶嵌在眼前。砖雕和木雕建筑,那雕梁画柱般气派的窗棂门框、那栩栩如生的飞禽,以及街头巷尾的石板路,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感,体味民风和古村落的遗风古韵,俨然置身于世外桃源。遐想中追思过往,仿佛一幅水墨丹青画浮现在眼前,这就是传统村落的魅力,也是这条老街极具的文化内涵。
“‘保持原生态’是我们一直都在坚持的。”一村干部表示说,大家都想改善居住环境,但绝大多数村民还是很配合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房屋全按村里的规划来进行,不会私自改变传统民居的格局。”
望鱼为何有如此保留完好的传统村落?当地人普遍认为,要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解答。
从历史角度看,很久以前,茶马贩运兴旺之时,有些背二哥就从雅安开辟一条道路到达望鱼,再翻过马耳山过荥经到达康定。那时有个精明的老太婆就在这块数百平方米的巨石上开了一个简陋的茶铺,过往的客商和背二哥得以在此喝茶、休息。明末清初,是场镇的鼎盛时期,有人开始在此聚居,兴修房屋庙宇,还有酒厂、酒馆、药店、绣楼、银庄、旅店、戏台、铁匠铺等,又开设了乡衙门,形成场镇,取名“望鱼”。
从文化角度看,在望鱼的镇口,立有一石碑,这标志着望鱼古镇的红色历史。
那是1935年冬,中央红军曾经到过望鱼。红四方面军进入望鱼后,在古场镇火烧坝用一张桌子搭起宣传台,宣传动员“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因国民党中央军薛岳的部队进剿,红军被迫转移,曾在望鱼乡的将军坡、土地垭展开狙击战,镇口的那块石碑就是红军会议旧址纪念碑。
今年春节,不少外地游客从故乡扶老携幼来到这里。
“逛古镇、游老街、贴春联、看大戏……客人们都很开心。”在自家民居开设了客栈的一位村民说。
记得住乡愁,游客们道出了如今人们对乡土气韵、乡间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更是对望鱼传统村落“扎堆”文化现象的认可和期许。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外在的“朴实无华”,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通用模式可循。如何处理好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关系,让传统村落真正“活下去”?
面对深厚斑驳的家底,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只有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才能留住我们的历史,留住那些曾让人们无限留恋的青山、绿水,让其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还能记住那一抹乡愁!
“像望鱼村这样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说,雅安传统文化真正的延续是在这样的传统村落里。探寻传统村落,是想让蕴藏在这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为更多人所知,同时希望通过提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留住雅安最质朴宝贵的文化基因。”该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石雨川
来源:雅安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