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
制茶 刘敬忠摄
绿茶
藏茶
蒙顶山甘露井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我市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这是继2008年6月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我市茶业获得的又一国家级“非遗”殊荣。
南方有嘉木,雅安出好茶。蒙顶山茶是绿茶的代表,雅安藏茶是黑茶的代表。
一“绿”一“黑”在手,问天下茶叶谁是英雄?
发展壮大,雅安茶名扬四海
采摘在谷雨与清明之间的蒙顶山茶区本地品种,精心遴选出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叶为制作原料,制作时,鲜叶先通风摊晾,减少水分;将铁锅烧至发白,暗光下锅底略显红,再将鲜叶倒入锅中,抛撒翻炒,行话称为“红锅杀青”。整个过程均徒手操作,制茶师凭经验和手感观察锅内茶叶温度、颜色、软硬及香气变化,适时控制火候。当鲜叶水气大减,清香四溢之时起锅,迅速在簸箕里摊开降温,后而开始推揉,先轻后重,力道适中……
这正是蒙顶山茶“蒙顶甘露”的制作技艺,以“红锅杀青,三炒三揉”为技艺核心。
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严谨细腻,工序讲究,形成了色、香、味、形兼具的特质,制茶师纯手工制作的同时,须与火丹师默契配合。蒙顶山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艺,和普通的绿茶相比,滋味更加鲜嫩醇爽。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能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单,除了它特殊的制作工艺,更有它深厚的历史底蕴。
唐朝白居易的“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对蒙顶山茶给予了很高评价。《四川通志》说:“自唐朝列为贡茶,建立御茶园”。明代蒙顶贡茶,改制芽茶进贡。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重色、香、味、形。所制的黄芽、石花、芽白、雀舌驰誉全国。明朝创制的“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清代时,蒙顶山茶成为皇室祭天祀祖专用之茶。
蒙顶山茶是中国众多名茶中唯一多品类茶,包含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代表性茶品。1950年后,蒙顶名茶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了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1980年还创制了名茶“蒙山春露”,1985年又恢复了传统芽黄、白兔、元枝、雨前春等产品。
2004年,《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在蒙顶山发表,明确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蒙顶山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茶事样板十佳”称号;2020年7月,蒙顶山茶荣获全国茶叶首个“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2020年7月,蒙顶山茶地理标志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雅安茶人在制茶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入选国家级“非遗”的背后,是千年来历代雅安茶人的传承、坚守和付出,以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