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古道拾遗

 【发布日期:2021-12-30】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天路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许多地方是生命禁区。居住在“屋脊”上的藏族同胞要补充维生素ABCDEF,便“不可一日无茶”。于是内地如川、滇等地的茶叶便源源不断运往藏区。既有经济目的,更重要的是巩固边疆的政治需要。藏区含今四川甘孜、阿坝一带。因而人们就将运输川、滇茶包至藏区的路称作“茶马古道”。茶马古道,顾名思义,一是指藏族同胞以马交易内地的茶,二是指以畜力(马、牦牛等)运输茶叶。历史上,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恶时,来自北方的马源断绝,中央政府就只能以茶换取西部藏区的马,这是政治军事的需要;若相互通好,茶马古道的主要功能就是以马帮驮运茶包,这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雅安是川茶重要集散和加工地,晋商、陕商、黔商......云集雨城,有名有姓的茶号就有七八家,如“孚和”“天兴”“云泰”“恒泰”“公兴”“永昌”等。

雅安到康定240多公里,近500华里。能将茶包由雅安直接背到康定的,称“长脚”,需要一月左右,一般人是胜任不了的;多数时候是将茶包由雅安背到宜东,交给茶叶公司设在宜东的分号,另一批人又从宜东背往康定,各需半个月,称“短脚”。

从康定运送茶包到藏区,因海拔高、气候恶劣,则只能依赖畜力(牦牛)了!

歌手李娜一曲《青藏高原》极为形象地描述了茶马古道的地貌特征——“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视角在空中,俯瞰。川藏茶马古道由东往西横贯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山上终年白雪皑皑,这里横亘着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四条大江河。雅安到康定的这段路上,就有“两江两山”——青衣江、大渡河,大相岭、飞越岭。青衣江、大渡河的河谷地带海拔500米左右,大相岭、飞越岭垭口海拔分别为2900米、2830米, 落差达2000多米。

你若站在雅安廊桥向西仰望,大相岭、飞越岭恰似在云端!

茶马古道称为“天路”!

我的父辈们千百年来背负大山般的茶包长年累月在这充斥着兵、匪、天灾的山道上艰难跋涉。大山险峻兀立,直插云霄;大河狂风恶浪,惊涛拍岸。几多背夫命丧险途!

清·按察牛树海有诗《过相岭见负茶包有感》,诗云:

冰崖雪岭插云霄,骑马西来共说劳。

多少贫民辛苦状,为从肩上数茶包。

斑白老人十岁童,霪霖雨汗冷云中。

若教富贵说供养,也应开帘怕晓风!

2013年4月28日,川藏茶马古道貌(雅安段)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山横”“水远"

茶马古道翻过草鞋坪垭口往南,下山,就来到清溪古城。清溪古城,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伫立古城,西望,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南眺,“山一程,水一程”。此时你才会理解到清溪“西据吐著,南控彝獠”的军事战略意义。从拱卫成都、雅安角度讲,古人称清溪是“南丝绸路上的小潼关”。汉源历史上,唐、宋、元、明,西边的吐著,南边的南诏、大理无不觊觎天府之国富得冒油,多次举兵北犯,攻雅安,掠成都。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之间,你攻我守,你守我攻,这千年古道如碾槽般,沉重的石碾碾过来,滚过去,古道上,或“山间铃响,山歌嘹嘹”,或“人吼马嘶,烽火连天”。

清溪,出西门,下深涧,跨西门河,上山翻过子房顶,向西,向西,终极目标是那“填不满的打箭炉”。往西南约4公里,茶马古道上,有一闻名遇迩的明代石刻——“山横水远”。

这里今属清溪镇虎岗村,3个组,不足500人。几十户人家, 散落在一深沟两侧的苍松林海中。石刻位于大沟右侧悬崖上。

据当地老人讲,昔日繁华时,仅客栈就有数十家。每日过往客商数以千计,怪不得机耕道上偶尔可寻段青石铺就的路面。虎岗除了名叫“大沟头”“钻字岩”外,尚有一别名——冷饭沟。 想必旧时过往客商在此经常遭遇“冷饭”待遇吧!

由北往南,沿沟而下,不足一小时,便到钻字岩处,石刻为摩崖刻石,存大沟西侧石岩上。有四个见方60厘米,笔画约5厘米粗细的大字,一刻“山横”,一刻“水远”,繁体楷书。上款落“天启岁在丙寅仲冬月”,下款署“天府必茂春谷子李题”,书法古拙,挥洒自如。细思: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启丙寅”,当在公元1626年,距今380多年。题宇者李姓,字谷子。必茂,语出明张房正《翰林院读书说》,意为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根本坚固的树木,必定繁花似锦果实累累。谷子李为川西成都带人士。石刻高踞危崖,四周苍松万顷,岩下润溪脆鸣,虽然经过近400年岁月,风物如故。故逢节假日,不时有游人到此观光。触景退思,仿佛回到昔日:寒冬,北风怒号。一李姓文人,拋家别妻,孤身前往康藏,翻过白雪皑皑的大相岭来到此处,颇有感慨,一叹此处重峦叠嶂,危岩高耸,气势磅礴;二叹此去康藏,关山难越,山高水长,旅途艰险。有感而发:山横水远!


“五省衙门”

宜东向西,翻飞越岭,过大渡河,距康定240华里: 向东到清溪,再折向正北,翻大相岭,涉青衣江,到雅安,也是240华里。

2012年,蝉鸣鸟啼的仲夏,笔者陪同《四川广播电视报》原主编李镜先生游宜东。先生时年75岁,60年代川大中文系高才生也。凡事较真,好游记,出《镜海云影》,计11册,洋洋洒洒500多万字。一天, 李先生电话问我:宜东五省衙门指的哪五省?作何用?查资料、片言只语;访长者,说法不一。

昔时,宜东这个因地处茶马古道上“两山两江”间的古镇是非常繁华的。十余家茶叶公司分号再加上那些布匹、药材、粮油、皮毛、山货、餐饮的店号,每天过往的客商、背夫、官兵。数以千计。

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来自云南、费州、陕西、山西、四川的商界巨头会商——建一个下福住宿、商谈生意、调朝纠纷的会馆。筹资、征地、拆迁、设计。择吉日开工,后在一阵哪里啪啦的爆竹脆响声中,会馆竣工了。因为它肩负有评判是非,调解纠纷商谈生意的功能,民间悄悄呼作“衙门”。

徘徊在“五省衙门”空旷的坝子里,几个石头磉墩侧卧在夕阳的余晖中。几个老头蹲在青条石上热火朝天打“天九地八”, 赢家不时露出胜者的得意微笑,并发出爽朗的笑声,几个“抱膀子”的大声斥责输家的牌技。输家哭丧着脸,偶尔露出苦笑,嘴边贴的白纸胡子随着他头部的摆动,不时左右上下飘飞。正门上那副对联,既不工整,时代烙印又太重。进门往里。正堂量了几尊身长腿短,头大脚小的菩萨,恶兮兮的,像在断案,让人背心冒汗。

我推测,当年的“五省街门”,是断然不会供菩萨的!    


作者:汉源县委党校 郭朝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