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荥经茶马古道

 【发布日期:2021-12-02】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部地区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它不仅是沿线各地经济交往的通道,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感情沟通的纽带,千百年来的汉藏茶马互市(茶马贸易兴起于唐,兴盛于宋,发展于明清,它是中原王朝以茶叶同边地民族交换马匹的一种贸易形式,在当时称为“茶马互市”),不仅让汉、藏、彝等兄弟民族唇齿相依,还成为一条连接汉民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内地和边疆、中国和海外的经济路、团结路和国际大通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意义。茶马古道是一个巨大的交通网络,荥经茶马古道只是其中神秘艰险的一小段。荥经茶马古道,四川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至清代遗址,位于雅安市荥经县。(2012年7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荥经茶马古道编号33,分类号33)

《荥经文史》载:荥经边茶主要销往甘孜、西藏。据《藏史》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川蜀通道,雅州较近,一出碉门经雅(雅安)、荥(荥经)、黎(汉源)抵朵甘(甘孜州)乌斯藏(西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交易地点康定。李亦人《西藏综览》也说:“当五百年前元明时代,关于各县及西藏商人,常以各地土产如羊毛、皮革、麝香、鹿茸、贝母、赤金等物运集康定以求售,而易回粗茶、布匹等物”。可见有茶可换回各种土特产品。官茶以茶易马,商茶则以茶换物。王朝治《荥经七问》(载《荥经县志》民国版)中说:“西域吐蕃,托命于茶,荥经所产、品味孔嘉……象岭越其九折,鸟道穿其百层,乃至打箭炉之厅,昂直深藏以待西夷与胡僧”。这充分反映了藏人对荥经茶的渴求,也说明荥经边茶品优质良,由于昂直(价格昂贵),小心收藏用来招待远方贵宾。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四川销往边疆的茶叶总量达13459752斤。以雅安为制造中心的南路边茶为104424引(每引100斤),荥经则为213314引。蕃人所嗜茶叶专诏雅州茶,乾隆时代边茶供不应求,明确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茶叶专销康藏。《川藏锁钥话荥经》(孙前著)记述:“荥经既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又是茶叶生产和加工的源头之一,多家商号在打箭炉、昌都、拉萨声名显赫。”

川茶输藏是促进川藏交通开拓和川藏高原市镇兴起的重要因素。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康定)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由此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打箭炉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打箭炉的“大路茶道”。荥经茶马古道是大路茶道之重要的一段,茶叶运输主要以背夫(背二哥)为主。在没有公路的年代,许多狭窄陡峭的山路连骡马都无法通行,原始的人力背负依然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运往藏区的堆积如山的茶包,正是靠无数背夫历尽千辛万苦背到打箭炉,人力背茶成为川藏茶马古道上独特的风景。



背夫们像骡马一样驼着高过头许多的沉重的茶包,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爬坡下坎,艰难跋涉。周文在纪实性散文《茶包》中这样描写背夫的辛苦和背运过程:“往西康,就要顺着这条小小的溪流,爬着一条半崖中的羊肠小路一重一重地翻过山去。说是爬,是因为山太高,好像壁立,走着那些一步高一步的石头路,鼻子就和前四步的石级距离并没有三尺远,所以就显得是爬行一样了……望着下面的黑洞洞的深谷,这么小心地一步一步喘着气走上去,汗就从脸上流下来,疲倦地想着,以为走完那插入天际的山顶就好了,但是刚刚走到山顶,转一个弯,却又是一个小小平坦的斜谷,斜谷的周围又是无穷的插入天际的高峰……大家在树叶下沙沙地走了一会儿,便把拐子在石边一立,让拐子下端的尖铁块插稳在石和石的中间,屁股就原地不动的,靠到横木上。 然后用竹圈子刮着脸上的汗珠,嘘出一口哨音,那哨音使对崖树梢的麻雀们也吃惊地乱飞起来,他们于是休息了。……这茶包是专销给康藏土人的。他们拿这茶叶去熬酥油充饥,是他们食品中的重要部分。这些脚夫们就这么一年到头无休无歇地从古旧城里(荥经)的商家背出来,爬过山去,运到打箭炉,他们在脚店里把茶包一搁,茶商的伙计们跑来点收清楚,在轻蔑的眼光下接着够回家的脚钱,他们就又啃着玉蜀黍的大馍,跑回那个古旧的城市(荥经),在老板那儿又捆扎十几包起来,又到这悬崖的半腰一步挨一步的流汗前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背夫们用脚丈量着川康古道,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隆冬时节,他们都不曾停下沉重的步子。

每天数百上千的男女老幼,为了生计,负重奔走在雅安、荥经至打箭炉的古道上,饿了要吃,黑了要住,因此茶马古道沿途便有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客栈(小客栈一般叫幺店子,条件简陋)。从荥经至清溪县(今汉源县),主要有三个驿站,即新添站、箐口站和凰仪堡。

茶马古道新添站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雅安市荥经县新添镇新添村,新添段茶马古道由驿站和驿道两部分组成。驿站位于场街中部,古道东西走向,现残存古道长约300米。新添场原有多处驿站,现存较好驿站有两处,分别为兴盛店和中和店。街道中段尚存一戏台,一坝子,静静地诉说着驿站当年马如游龙的热闹景象。“新添”名字的由来,正与茶马古道在此地的兴起有关。当年的茶马古道从现雨城区观化乡上山,经陡牛子、高桥关,到达荥经县城才能落脚,沿途山路崎岖遥远,人困马乏久不得歇。于是官方采纳了马帮、背夫们的建议在新添这个地方新建了一个驿站。由于驿站是新添加的,便由新店改称为“新添”了。从雅安出发延伸的茶马古道,其干线就从新添站横穿而过,通往荥经县城。当地老人说,以前运输茶叶的背夫马帮和来往客商,牵起索索的过,人来人往,住店歇脚,吃饭睡觉,看病疗伤,采购东西,那时的新添站生意兴隆,热闹得很。茶马古道衰落以后,新添站随之逐渐沉寂。现随着全县旅游业的兴起,新添站的旅游业有所发展。


越羊子岭而至荥经的茶马古道比起新添站这边要冷清。羊子岭位于青龙镇沙坝河村,在荥经东侧。现羊子岭半山的茶地坡有座冯氏老宅,就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幺店子),老宅现已颓圮。据冯氏后人冯天云讲,他家的正店开在今凰仪堡,羊子岭只是幺店子。羊子岭山势险峻,道路难行。1935年,红四方面军征战荥经时,许世友将军率领红四军一部曾在羊子岭阻击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其时,冯氏老宅曾是红军师指挥部和战地包扎所。阻击战十分激烈残酷,许多红军将士血染山岗。曾参加羊子岭阻击战的胡奇才将军在回忆录中这样描写羊子岭:“荥经羊子岭一带山高林密,山连着山……全团伤亡2/5……”羊子岭比之新添站过客少,道路崎岖或许是一个原因吧。

荥经茶马古道从县城西门出,向西延伸约6千米,至现花滩车站向左(西南)分路朝富林坝前行约3千米便可看到矗立于路旁的千年古寺——石佛寺。石佛寺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2007年6月1日公布)。石佛寺主龛凿于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应是初开茶马古道之时,由于道路艰险生死难料,人们就在此依山凿刻了237尊佛像,希望佛菩萨保佑过往的行人、商贾。以后宋、明各代均有补凿。《荥经县宗教志》载:“石佛寺,与箐口驿靠近,路边几个巨大的红石头,上面刻满了佛像。佛像以释迦佛像为主要代表,大小不一,为荥经县集中雕刻佛像最多的地方,并有碑记一块,惜字迹漫漠不清。但石刻的额上镌题为唐贞元十一年所刻。此寺最早建于何时已无确考。此寺以石刻为主,但是旧时有房子覆盖其上,屡圮屡修。现有的房子也是廿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的。”石佛寺的开凿是人们希望佛菩萨保佑过往的背夫、商贾,过往行人,然而在漫漫茶马道上,因各种原因倒下就再没有起来的背夫又不知有多少。多少年来,茶马古道上脚穿草鞋、衣衫褴褛的背夫川流不息。道路险阻,日晒雨淋,许多人倒毙途中。有因伤病或过度劳累倒下就起不来的,有失足掉下悬崖或陷进雪窟的……临近康定的大风湾里,甚至有被大风吹死冻僵的。所以,旧时大风湾有个“白骨塔”,沿途死于非命者皆被抛进洞中,经年累月,白骨累累。石佛寺建造于此,也在暗示前往打箭炉的人们,前路艰险,须一路小心。

石佛寺石与箐口驿靠近,距离也就约2千米。不过对于疲惫负重的背夫来说,还得出一身汗才能到达。

箐口站位于安靖乡相岭村,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7月16日公布)。箐口驿站保护范围:古道向东、西各外延50米,向南、北外延至花凰路街口,驿站长350米,宽100米。面积约3.5公顷。相传清朝康乾年间,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护送达赖喇麻进藏,途经箐口站,曾在此地驿馆中休憩。《果亲王进藏日记》记:“十三日,出县(荥经县)西门,越坡跨栈,忽上忽下,林木愈稠,飞泉陡注。时见番民,持锸治道。过鹿角坝,经箐口。”可见确有其事。当时,地方官吏用当地九盘山产的观音茶供亲王止渴解乏,亲王饮到这清香四溢回味甘甜的观音茶连声叫好,遂将这观音茶更名为“观音仙茶”,列为贡品上呈天子。从此,荥经的观音仙茶声名远扬。晚清诗人著名书法家何绍基赞观音仙茶:“观音仙茶最上品,质轻杆短色味鲜。”《荥经文史》载:“清朝时代荥经有太湖寺茶、观音茶两种。前者在乾隆时为贡,后者迟些,至清宗室果亲王入藏路经荥经靖口驿品尝后始入供。”箐口站旁有一寺庙叫“王母殿”,现保存完好。相传王母娘娘曾在比地降下凡尘,救助苦难苍生。当地百姓为感王母娘娘恩德和保佑古道畅通,护佑过客平安,集资修建了这座王母殿。后不断有善男信女捐资修葺,所以至今保全。

离开箐口站,前行数百米,一座横跨在相岭河上的石板平桥就是荥经茶马古道上著名的大通桥。

大通桥,明洪武十年(1377年),朝廷派大军平定云南叛乱时初建,为笮桥(竹索吊桥)。清乾隆二年(1737)废萃桥,改建为廊桥,唤作大东桥。据《荥经县工交志》载:此桥为“成康驿道之要渡”,是茶马古道著名的桥梁之一。清同治八年(1869年)该桥毁于山洪,因茶马交易之需,在时任县令夏沛田倡议下,历时三年重修此桥为石板平桥,更名为“大通桥”,一直沿用至今。民国版《荥经县志》记述:“县西南二十里,安箐坝渡荥水处,为西藏、建昌要冲。明洪武十年,征云南置笮桥。乾隆二年,重修板桥,上盖瓦屋,其后为水冲毁。邑人改建石桥,甚坚固,可垂永久。”石板平桥的建成,箐口驿一度成为茶马古道上最繁华的驿站之一,促进了川藏茶马古道的繁荣发展。大通桥建成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虽多次遭遇地震、山洪等灾害,但始终屹立不倒,一直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国道108线,各种物资不再通过茶马古道运输 ,昔日繁华的大通桥逐渐冷清下来,但大通桥仍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通道。1997年7月31日晚,相岭河突发五百年一遇大洪水,大通桥桥基受损,桥面边缘的大条石也有部分滚入水中,承载了六百年历史的大通桥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方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998年荥经县人民政府在大通桥遗址下方约3米处,重建了石拱桥,也名大通桥,恢复了相岭河两岸互通。2009年,茶马古道雅安段历史文化遗址研究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茶马古道雅安段上的文物遗址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大通桥遗址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大通桥遗址纳入重点文物抢救修复。大通桥,作为荥经县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荥经县人民自古以来的“生命线”桥梁,见证了千百年来荥经县的风雨变迁。至今有关大通桥的许多美妙传说仍在民间流传。大通桥头古老的建桥石碑仍在,碑上“永垂万古”几个字清晰可见。桥头另有一块新立的石碑,镌刻碑文:中国文化遗产,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荥经茶马古道(大通桥遗址),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7月16日公布,雅安市人民政府2012年10月18日立。

过大通桥沿相岭河而上,向西南行约7公里,便是荥经至汉源的最后一个重要驿站——凰仪堡。安靖乡崃麓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称黄泥堡,相传在小关处出过皇妃,故更名为凰仪堡,取有凤来仪之意,是荥经到汉源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铺递,距荥经县城四十里,原属清溪县。1950年,荥经与汉源以大相岭为界,凰仪堡就划归荥经管辖,设为凰仪乡,2006年荥经县撤乡并镇后归安靖乡管辖。以前,过往的官员、商旅、游客、背夫等,大都选择在此留宿,以利于翌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翻越大相岭。因此,凰仪堡的茶旅店子生意兴隆,人气很旺,曾经兴盛一时。凰仪堡的街道分为上街、中街、下街,街道均为六尺官道,石板铺就。上街口止于巷子口,下街终于桥楼子,茶马古道从街道中穿过。古道两旁多是木结构房屋,旧时也有茅屋。凰仪堡曾经吸引四面八方商客来此经商,有开客店的,有开餐馆的,比较出名的有中和店,长胜店和天顺店等几家店铺。中街是一个集市。每逢农历三、六、九赶场,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护送达赖喇麻进藏经过荥经时曾在此驿站住宿。《果亲王进藏日记》记:“十三日,……是夕,宿黄泥铺。”

出凰仪堡,挡在前行路上的高山就是周文笔下“插入天际”的大相岭。《荥经县志》(乾隆版)载:“大相岭位于县西55里,从箐口站进入古邛崃关,今名大关山。诸葛亮南征时曾经过这里。明朝洪武年间,景川候曹震修凿道路来让行人通过。有大大小小的险路,靠着山崖俯瞰沟壑,人马不能并排行走。岭上冬春积雪如玉,夏天阴雨多风。从山顶往下走30里,就是清溪县的地界。” 大相岭山脉东西走向,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幅员面积辽阔,是荥经县与汉源县的天然屏障,也是青衣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相传,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曾常驻兵于此,故称之为相公山,今称大相岭。大相岭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大相岭段茶马古道起于安靖乡箐口村的石佛寺,终于大相岭的草鞋坪。当年,从安靖乡石佛寺、箐口站、大通桥、栖止铺、凰仪堡,小关、大关,直上草鞋坪这一条路属于官道。此外,另有一条民间小路。

翻越大相岭的第一道关口是小关。据《安靖乡茶马古道鸽子花》记载:小关位于荥经县城西南四十多里,是荥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也是翻越大相邻的第一关,地势险要,关口设于山坳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小关内左侧为狮子山,悬崖峭壁,无路可行;右侧群峰壁立,山崖下有一溜平地,可供马帮牧马休息,相岭河沿着左侧山崖顺流而下,历代官府在此设置检查茶叶贸易的关口,故称之为小关。以前这条古道两边住着十几户人家,开着客店(俗称:幺店子)为过往客商、马帮、背二哥提供食宿。小关最著名的食物就是豆花饭,至今还有句顺口溜在民间流传:“红油豆花儿酱油饭,不吃你就往前干(赶)。”为防棒客(土匪)夜间来抢劫住宿商旅,小关处设有专人看管的大铁门,每到夜晚时分就用大铁锁将大铁门锁上。小关滴水崖往上几十米就是观音岩,深入岩石中雕刻有观音菩萨像,外面有副对联:“横批,龙灯高照;上联,金路不断千年火;下联,玉盏长明万寿灯。”可见当年茶马古道之兴盛。

大关,古称邛崃关,位于邛崃山(今大相岭)之大关山,又称九折坂,现地名草鞋坪,海拔2900米,山非常险峻,是西南夷的主要道路。《荥经县志》(乾隆版)载:“大关山位于县西50里。山势极为险要。处于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路口。”邛崃关为巴蜀入滇、入藏的关隘。 隋大业十年置,为控扼番戎之要隘。唐代宗天宝六年(747年)复开邛崃关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南诏异牟寻与吐蕃入侵,破邛崃关,攻陷荣经等县。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冬,南诏入侵,攻陷黎州。进入邛崃关,攻雅州。二年(875年)正月,西川节度使高骈南征,后修复邛崃关。在大关山,有荥经八景之一的“相岭积雪”,享有“四时堆雪,如玉柱插天,照耀远近,遥瞻者以为西域雪山也”之美赞。

在大关和金鸭滩之间的道路下方,临河的山崖上,有一块巨大石碑镶嵌在崖石之间,这就是民国十七年版《荥经县志》上记载的清朝时期的“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该碑位于荥经崃麓村金鸭滩水电站东南500米,海拔1867米,坐西北向东南,刻制于“光绪丙午”(1906年)。碑与山崖几乎融为一体,没有向导,难以寻觅。石碑是细红砂石,碑高2.82米,宽0.97米,面积2.74平方米。这么大面积的一整块石料,算是古代石碑中的“宏篇巨制”了。碑文字迹清晰,标题是“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字体为篆书,每字12×6厘米,呈三排分布在碑额正中。正文为隶书,共396个字,每字见方5厘米。字体遒劲古雅,颇有大家风。落款为:“光绪丙午秋九月督蜀使者巴岳特锡良篡并书。”“督蜀使者”巴岳特锡良,是晚清时期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锡良为官37年,正直清廉。他撰写的碑文,说明这条路是“为建藏通衢”,嘉许清溪、荥经两县的县官“贤者之用心,与良吏之行事,其计虑必远且深也。”勤政爱民,做事有远见,不避艰险,重修路南北计73里,葺新旧铁木桥11座,使天堑变通途。锡良鼓励两县官员继续努力,把飞越岭的道路也修凿好,使之一劳永逸。虽然此碑在民国时期的《清溪县志》中有记载,在民国版《荥经县志》也有记载,只是后来古道荒芜了,此碑身在何处,竟无人知晓。20多年前,有人在这里开采花岗石。一民工在荒草丛中发现这块硕大的石碑。矿山老板见它雄风奇伟,非同一般,当即叫民工将已倒塌在荒草丛中的石碑小心移放在附近安全之处,重新扶正安放稳固。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这才得以重见天日。2012年7月,国务院公布重修大相岭桥路碑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官路”是官府维修的。

大相岭古道是荥经茶马古道中最艰险的一段。《果亲王进藏日记》这样记述翻越时的情景:“十四日,过大相岭。旧传武侯南征经此而名,岭高四十里,峰峦屏插,四时氛雾噎(yi,阴暗)霾,瘴云充塞,居民罕睹日光。积雪数尺,岩下垂凌长丈许,如石笋碴砑。玉峰延映,琼光迸裂,寒气逼射须眉。山多虚阁险崖。明初,景川侯曹震尝修治以通行旅,至今赖之。历小关、大关二山、长老坪,经摩穹苍,壁色积铁,萦盘线缕,风怒号。至九折坂,及顶……”到达山顶,果亲王终于走完了大相岭茶马古道最险峻的路段。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大相岭茶马古道,已不再令人生畏,难于上青天了,而已成为人们徒步旅游的美丽步道。随着国家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茶马古道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荥经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统筹谋划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奋力打造旅游强县。大相岭茶马古道修复项目于2020年年初开始启动,于当年6月全部完成。修复茶马古道22.5公里,改造民宿、古道书院、厕所等设施,为当地发展古道徒步旅游又增添了一个上佳的景点。大相岭茶马古道是川藏茶马古道雅安段迄今保存较完好的一段,沿线的村落、河谷、森林、高山草甸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2019年大相岭茶马古道被国家林草局评为“最美森林古道”。茶马神秘古道,风情深深缠绕;茶马悠远古道,多少玄机奥妙。荥经茶马古道,以其独特的魅力令人神往!


(报送单位:荥经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作者:王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