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大渡河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一条混沌的大河:名称之谜

 【发布日期:2020-12-24】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一线天 李国斌 摄


当我们追溯文明的起源与演进时,最终我们都会追溯到一座山,或者一条河,地理往往成为文明起源的初始点。人们结草而居,因地制宜筑城造廓,聚人成邑,然而所有族群的生活习性、建筑风貌以至于所有诗歌、戏曲等文学艺术最终都会和这座山这江水捆绑缠绕在一起。与其说什么样的族群创造什么样的文明,还不如说什么的环境孕育什么样的文明。                  ——摘自《大河奇峡》序


大渡河之名的由来,总是与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青衣江、岷江交织在一起,难以理清。

“沫水”大概是大渡河最早的称谓

大渡河,从古到今,先后使用过十多个名字。如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阳山江、羊山江、鱼通河、金川、铜河。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沫水、阳山江和铜河。

“沫水”大概是大渡河最早的称谓,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沫水》中记载:“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到越巂灵道县出蒙山南,东北与青衣水合,东入于江。”古时的广柔,是今理县一带,“徼外”则指理县西部邛崃山系,大渡河上源正是流经马尔康、金川、丹巴一线;古时的旄牛县,则在今汉源县西北;而古代灵道县则在今峨边县南,大渡河正是由汉源东至峨边,那里确在峨眉山(蒙山)之南,最后向东北流到乐山,与青衣江会合。

《水经注·沫水》大致给我们勾勒出了大渡河流经的区域,和我们今天的大渡河基本吻合。而更早的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记载:“司马相如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曾到达沫水和若水。沫水为大渡河,若水为青衣江。后来,乐山籍的郭沫若干脆以沫水和若水各取一字为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渡河与青衣江毗邻,地理环境十分相似,古人常常将它们混淆,所以青衣江又有沫水之称,大渡河又常被称为青衣江。

所以在古代,沫水、青衣水、大渡水,常常是大渡河和青衣江共同的称呼。

铜河是大渡河下游的别称,峨边以下即铜河。其名的得来有两种说法,其一因附近山中产铜,故名;其二,相传西汉人邓通在此开矿铸钱(史称邓通币)而得此名。

出生于乐山市沙湾的郭沫若在著作中,经常以铜河来相称大渡河,可见铜河的称谓在民间很有基础。

大渡河的历史就像一团乱麻

大渡河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专指眼前这条河的呢?

“大渡河”一词来源于“大渡水”或“大度水”。但西汉时期编撰的《汉书·地理志》中,大渡水指的是青衣水,也就是青衣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渡河就像“沫水”一样,既指今天的大渡河,又指今天的青衣江,这两条毗邻而居,相伴而行的河流,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任乃强先生说:“查青衣江在汉曰大度水,汉以后即失此名。”

但实际上,大渡河指青衣江并未消失,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卷226注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大渡河,在雅州卢山县界”。一直到成书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雅州条中,还清晰地记载:“大渡水,在芦山县北四十里,邛县、芦山往来必渡此水,故名‘大渡’,东南流入南安县界。”

而从唐朝开始,大量史籍出现的大渡河,大多是指黎州飞越县的那条河,唐飞越县境相当于今汉源县宜东镇,今天的大渡河正好从其北侧和西侧通过。

而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还曾在大渡河畔设立大渡县,据史实记载:于大渡河东岸置大渡县(今泸定县兴隆乡沈村),隶雅州,武后大足元年(701)年,大渡县连同三县重置黎州。次年,也就是武后长安二年(702)大渡县入飞越县。

难道说历史上真的有两条名为“大渡河”的河流?

有关大渡河的历史就像一团乱麻,它和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青衣江、岷江交织在一起,越理越乱。


 

安顺场新貌


作者:李忠东

供稿单位: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