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志》
一部地方志,记载着一方水土之上的人和事,是一地宝贵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
由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编修的《雅安市志》,通过记载雅安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家乡面貌的变化、模范人物事迹等,再现了雅安人民创造的光辉业绩和精神风貌,以真实资料和生动事实,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自今年6月底,《雅安市志》出版发行以来,获得了各界人士诸多好评,并引发强烈反响。
《雅安市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雅安编纂出版的第一部市级综合志书,是我市“十三五”期间重大地方志成果,标志着第二轮修志任务圆满收官。
历时14载,超500余人参与编修,全志分上、中、下三卷,专志部分共34篇177章551节3200余目,共330余万字。
地方志是历史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亲情的重要力量。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代其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日益彰显。
那么,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是如何推进志鉴编修工作,担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神圣使命的?
历代修志 成果丰富
雅安素有修志传统,宋代即开始编修图志,明代编有图经,清乾隆四年(1739年)编纂成《雅州府志》。
从清代开始,雅安各县开始编纂志书,目前有光绪版《雅安县志》、清·咸丰八年《天全州志》、嘉庆版《汉源县志》、民国版《芦山县志》等7部志书。
1982年,雅安启动了第一轮修志,到2000年第一轮修志结束,雅安地区(今雅安市)编纂出版《雅安市志》(县级)《名山县志》《荥经县志》《汉源县志》《石棉县志》《天全县志》《芦山县志》《宝兴县志》8部县级综合志书,编纂出版部门志、行业志60余部。
2007年,雅安市启动第二轮修志,确定新修《雅安市志》,续修县区志8部。
雅安市编修志书,进入了市、县(区)全覆盖的新阶段。
据介绍,到“十三五”结束,雅安市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完成“两全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全覆盖)任务:新修出版市志1部(《雅安市志》),续修县(区)志8部,即《雅安市志(续编)(1986—2000)》(今雨城区)《名山县志(1986—2000)》《天全县志(1986—2005)》《石棉县志(1986—2000)》《荥经县志(1986—2000)》《宝兴县志(1986—2005)》《汉源县志(1986—2005)》和《芦山县志(1986—2005)》。雅安市、县两级综合年鉴连续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历时20余载,共计总规模超1850万字。
在全面完成“两全目标”的同时,雅安市同步推进各类志书编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据统计,全市编纂出版《雅安市水利志》《名山统计志》《天全县审计志》《宝兴县文化志》《石棉县卫生志》《芦山县军事志》《汉源供销志》等部门志61部,《石棉县工业志》《石棉县金融志》等行业志16部,《名山茶业志》《汉源花椒志》《石棉黄果柑志》等专业志13部,《石棉县安顺彝族乡志》《上里镇志》《廖场乡志》等乡镇志24部,《红草村志》《土桥村志》《姜家坝村村志》等村志4部,整理点校、影印出版《雅州府志》,以及民国版《芦山县志》《荥经县乡土志》等旧志8部。规模宏大的地方志成果的出版,真实记载雅安地方发展历史、展现雅安特色文化,为雅安人民留存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质量兴志 稳固有效
“我们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将质量兴志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并贯穿于志鉴编纂全过程。”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组织系统内人员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夯实业务人员理论基础;针对不同地方志书籍编纂特点,开展了全市性业务培训;对各县(区)志书审读审查验收均按照分类清楚、脉络清晰、体裁完备、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等要求进行,并立足编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志书,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完成出版。此外,还多次组织全市地方志部门赴全省先进市州,学习交流,经验共享,共同推进地方志成果质量建设更上新台阶。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
2016年至2020年,省地方志办三次举行地方志成果评奖,我市均有大量成果获奖,其中,在四川省第十七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有《雅安民俗风情图》《荥经县志》(清乾隆版)等13项成果获奖,在四川省第十八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有《汉源花椒志》《名山茶业志》等16项成果获奖,在四川省第十九次地方志成果评奖中,有《石棉图志(1952—2019)》《芦山强烈地震天全抗震救灾志》等17项成果获奖。
资政辅治 紧贴中心
地方志,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编修地方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市地方志编纂系统加强专题资政研究,撰写了《雅安市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关于将芦山县竹编做成农民就业增收惠民工程的资政报告》《精准还原历史 办好八月彩楼会的资政报告》《关于打造世界大熊猫文化发源地超级IP的思考》《雅安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等一批高质量资政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及时跟进服务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相继编纂出版《“4·20”芦山强烈地震雅安抗震救灾大事记》《“4·20”芦山强烈地震雅安灾后恢复重建大事记》(一至五册)和《践行灾后重建新路子——“4·20”芦山强烈地震雅安恢复重建实录》,并同步推进市、县区“‘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出版。“4·20”芦山强烈地震系列书系的出版,在做好存史的基础上,为雅安科学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研究灾后恢复重建经验提供第一手权威资料。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编纂出版了《雅安市脱贫攻坚大事记》(一至四册),联合市脱贫办启动市、县区“脱贫攻坚志”编纂工作。
编纂脱贫攻坚系列书系,全面记述雅安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经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历史借鉴;全面记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组织编纂《雅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为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提供历史借鉴。
地情开发 凸显特色
编纂出版地情书籍,积极撰写地情文章,挖掘整理家族姓氏资源……
近年来,我市地方志编纂系统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编纂出版《强渡大渡河》《芦山文化旅游资源要览》《汉源县地名录》《千秋无改汉河山》《荥经乡土志》《天全县解放70周年大事记》等地情书籍30余部,为地方特色展现、促进地方发展贡献智慧。
我市地方志编纂系统围绕县域旅游景点,雨城区撰写《望鱼海子山》《上里白马泉》《碧峰峡红豆相思谷》等地情文章,助力旅游产品推介。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名山区撰写《西南第一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探寻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等与茶产业相关的地情文章;荥经县撰写荥经砂器、荥经天麻、荥经竹笋等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宣传文章。不断丰富地方产业内涵,让其有“魂”、有“品”。
此外,我市撰写发表的如吴之英家风家训《忠孝传家 自贵自强》、张跃华家风家训《万事诚为本 手艺莫欺心》等文章,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引领乡民自觉合法自治,达到乡村文明自治的效果;指导编纂出版如《罗英秀才堂宗谱》《罗氏族谱》等家谱族谱,帮助寻根谒祖,留住乡愁根脉。
承前启后 修志问道
一本本厚重的志书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更有众多方志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据介绍,早在2007年8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相关文件,对新修《雅安市志》作出具体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也先后出台相关文件,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按规范化、法治化进程向前发展。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各级党委、政府下达“两全目标”,市委、市政府赓即加强对“两全目标”落实督促力度,多次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研究“两全目标”推进情况,分管市领导就二轮修志、综合年鉴编纂工作作出批示,召集相关部门协调,及时帮助解决编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将志鉴编修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市级各部门工作任务和绩效(目标)考核内容,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全市“两全目标”的顺利推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以《雅安市志》为代表的一大批成果发行问世,既是雅安市第二轮修志的终点,更是雅安第三轮地方志续修的起点。
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全市地方志编纂系统将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持续推进志鉴编修,继续秉持“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精神,以“堪存堪鉴”为目标,主动担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神圣使命。
“十四五”期间,我市地方志编纂系统将加快推进《雅安通史》《雅安藏茶志》《雅安市脱贫攻坚志》《雅安名胜概览》等志书编纂,适时启动《雅安大熊猫志》《宝兴石材志》《汉源水果志》等特色志编纂,积极推动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的编纂,为第三轮修志打好基础,为增强雅安文化软实力和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市贡献力量。
曾艳 雅安日报记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