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立足“红军长征途中的转折地”“4·20抗震救灾精神发源地”独特资源,通过构建“资源活化—精神传承—实践赋能”的完整链条,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从“平面讲述”向“立体浸润”的转变,为革命老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注入强劲动力。
以“红色地标”为原点,构建全域教育矩阵
系统梳理红军在芦山100多天的革命足迹,修复开放龙门镇红三十军军部旧址、双石镇红军标语墙等12处遗址。开发“重走长征路”实景研学线路,建成川西首个“红军长征数字记忆馆”,运用VR技术还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历史场景。创新“院坝党课”“火塘夜话”,组织老红军后代、抗震英模、抗美援朝老兵讲授“板凳党课”,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信仰的力量”,覆盖群众、中小学生、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等6000余人次。
以“精神传承”为内核,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深挖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与长征精神的时代共鸣,建立全国首个抗震救灾精神案例库,编撰《震后重生:芦山答卷》《红军长征在芦山》等本土教材23本,开设“雪山下的课堂”实境教学点。创新红色课堂讲理论、绿色课堂看振兴、金色课堂话发展“三色课堂”体系,组织全县各机关党员干部在龙门古镇、飞仙关等重建新区开展现场教学,感悟初心使命,感受发展变化。
以“实践转化”为导向,深化教育成果运用
建立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双融双促”机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重建十周年再出发”专项行动,全县组建47支党员先锋队下沉项目建设、产业振兴一线。在川西最大纺织园区设立“红色车间”,将党史学习与技能比武、技术攻关结合,车间生产效率和业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轻纺企业实现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27.2%,解决就业岗位4500余个。在全县32个村(社区)推行“红色代办”制度,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0余件,让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