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干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所学校熠熠生辉,它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这所学校就是中共西康区委在雅安创建的干部培训学校——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以下简称“西干校”),后来合并到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更名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康学校(简称“西康革大”)。其师生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已成为珍贵的“红色遗址”,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奔赴西康 战火中的求学之路
西干校校部旧址
雨城区西城街道文定街8号,如今是市博物馆所在地。天气晴好时,常有老人在此悠闲散步。然而,或许一些雅安人并不清楚,这里原是国营四川省雅安茶厂,更是西干校早期的校部旧址。当时,这里是一座传统的木结构四合院,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宅特色,因其规模较大且具备制作南路边茶的功用,成为校部的理想之选。
1950年1月,为适应西康革命形势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共西康区委决定创办一所短期政治训练性质的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旨在团结、教育、培养广大社会知识青年,使其成为服务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1月20日,西干校在成都开始招生,消息一经传出,反响热烈,报名者多达2000余人。经过严格考试,1035人脱颖而出。这些学员中,大学生占33.5%,高中生占56.2%,平均年龄不到22岁,他们朝气蓬勃、才华横溢,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
彼时,西康刚刚解放,局势尚不稳定。境内不仅盘踞着国民党残部,还有与他们勾结的恶霸、地主、匪首等反革命武装势力。
1950年2月8日,全校1300多名学工人员,驾着骡车、赶着牲口,满载行李,从成都向西康首府雅安进发,就此踏上了充满艰险的求学征程。
2月12日,当队伍行至新津至邛崃途中时,不幸遭遇匪徒大规模的疯狂进攻。
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给西干校的师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们并没有被匪徒的凶残吓倒。相反,学员们化悲痛为力量,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由于情况危急,2月18日,学校在邛崃城内就地开学,作为求学途中的特殊“第一课”。在雅安正式建校后,西干校党委将遭遇土匪袭击的2月12日命名为“校庆纪念日”,以此铭记这段艰苦的历史,激励师生们不断奋进。
艰难岁月 铸就坚定的革命信仰
学员抵达雅安后,因为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大家只能分散在原国民党二十四军军部、县前街学校、孚和茶号、大南街教堂等少量公房、民房内居住和教学。
西干校1-6班住地旧址
如今,当我们从市博物馆出发,漫步至西城街道武安街17号(原国民党二十四军军部),这里便是当年西干校1-6班的住地旧址;继续前行,县前街88号(现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县前街167号(现雅安市中医医院)曾是西干校7-10班的校舍旧址;大南街29号(现雅安基督教堂)则是西干校早期的学习地旧址。
西干校7-10班校舍旧址
走在这些旧址中,听着田家炳中学内传出的琅琅读书声,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那些激情满怀、充满理想的青年们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身影。
1950年4月24日,西干校党委正式成立,教学培训、校园建设、后勤保障、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经过3个月的紧张学习培训,1950年5月23日,西干校第一期1000余名学员顺利毕业。
这些毕业学员,在经历了革命的洗礼、知识的熏陶和作风的锤炼后,怀揣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主动投身到西康的各项建设工作中。他们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广泛参与到西康的清匪反霸、征粮减租、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等工作中,为西康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丁佑君烈士,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丁佑君是乐山人,从西干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昌女子中学担任军代表,后又调到西昌盐中区任妇女干事,积极参与征粮工作。1950年9月,潜伏在西昌的国民党特务和反动武装分子发动暴乱,丁佑君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坚贞不屈,坚决不吐露党的秘密,最终受尽酷刑,壮烈牺牲,年仅19岁。
1958年3月27日,朱德为她亲笔题词:“丁佑君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女儿,是共青团员和青年的好榜样。中国青年应该学习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和人民的高度阶级觉悟和革命精神。”
丁佑君的同学中还有许多英勇无畏的烈士,他们有的在剿匪斗争中以一敌三,与土匪同归于尽;有的被叛乱分子严刑拷打,却始终不屈服,忍着剧痛坚持宣传党的政策。
正如西干校档案中所记载的那样:短短3个月的学习,尤其是那段艰险岁月的深刻教育,让学员们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成为了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西干校学员们的足迹,遍布西康的农村、城市、机关、工厂、企业、学校、部队、医院等地,在地方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展壮大 培养干部的摇篮
明德中学鸟瞰图
张家山上的明德中学旧址(现西康博物馆)内,设有西干校展厅,这里展览陈列着西干校的相关资料,包括丁佑君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学习。
明德中学,又称私立明德初级中学,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兼传教士施勉志于1917年至1922年筹款修建。1950年雅安解放后,明德中学与上川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雅安女中合并为西康省立雅安中学。此后,明德中学旧址成为了西干校的校部旧址之一。
1950年5月27日,在西干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几天后,西干校校部由城内迁至张家山。为扩大训练规模,更好完成干部培训任务,1950年6月,西干校分为一部和二部,两地办学。考虑到学校培训工作的实际困难,1950年9月,西康区党委决定将原省立雅安中学校址借给学校,并划拨经费在张家山和雅安城内进行大规模建设,专门组织了修建委员会负责具体修建工作。
1950年10月1日,根据上级要求,学校更名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康分校(简称“西康革大”)。学校更名后,内设机构未作变动,仍由廖志高兼任校长,柳云任副校长,刘长健任教育长。
1951年1月14日,学校校部由张家山迁往新校址(原省立雅安中学),二部仍在张家山参照校部建立相应机构。至此,学校的各项工作机制日益健全,逐渐步入稳定发展的正轨。
1951年3月,西康革大附属干部子弟学校成立并开始办学。1954年,该校改名为雅安育英小学,也就是如今雅安市雨城区第四小学的前身。
在办学的2年多时间里,西康革大先后开办了多种类型的班次,教学学制灵活多样。有为期2个月的青年团员班;3个月的文教干部班和青年知识分子班;4个月的旧公教人员班;还有6个月的藏文班等。通过办班轮训干部,西康革大陆续培养了一大批服务西康建设的干部人才。截至1952年12月底,西康革大基本完成干部训练的既定任务。
从1950年1月西康革大(西干校)创建,到1952年12月底,近3年时间,学校共培训学员5000余人。这些学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在思想、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西康各地的各个岗位上,成为了西康各行各业的领导和骨干力量,为西康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53年3月15日,根据西康省委的决定,以西康革大校部的校舍和教职工为基础,建立中共西康省委党校,原西康革大二部则建立西康省行政干部学校。中共西康省委党校旧址位于雨城区友谊路58号(现四川省档案学校)。1954年12月,西康省行政干部学校撤销,并入西康省委党校。1955年,西康省撤销并入四川省后,学校先后更名为四川省委第二初级党校、四川省委初级党校。
如今,四川省档案学校内保存着大量仿苏式建筑,这些建筑保存较好,为研究西康时期的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2年,四川省档案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明德中学旧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经过重建加固维修,这里焕然一新,建成“四川雅安西康博物馆”并向市民开放。馆内丰富的史料,不断向世人展示着西康革大(西干校)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岁月。
编后语
目前,四川省档案学校、雅安中学(育才路校区)、田家炳中学等西康革大旧址,依然发挥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传承着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西康革大(西干校)雅安校舍遗址群,不仅是珍贵的历史遗迹,更是一部生动的红色教材,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伟